创造力修炼
居然一不留神上到了博士,估计和许多人已经有"代沟"了。为了证明我还跟得上各位的步伐,我不得不举例一些事迹:我用着苹果电脑和Palm的PDA,从03年就开始写blog,是维基百科的"助理编辑",这几天又开始着迷制作发布podcast,写"豆瓣"的书评、影评……如果你对上述名词都不太了解。那么,这么说吧,我的QQ号是6位的,并且不是买来的。
各位同学所学的专业可能各不相同,但不论今后做什么,创造力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我自觉在这个方面还不算弱项,以此为题和大家交流。
创造力是天生的,每个人都有创造力,就像会走路、跑步一样,但是要想跑得快、跑得远,则要通过后天的修炼。
修炼的第一条:要有创造的信心。很多人会想,全球有60亿人,哪能轮到我创造什么,即所谓的"太阳下面没有新鲜事"。对于这个观点,我喜欢引用我的电子圣经《黑客帝国》中第三卷的一句话,"万物皆有始有终"(everything
that has a beginning and an
end),出自先知之口。我喜欢用《星球大战》这个电影系列作为例子,比较一下六部之中的竞速场面,你会感叹于技术的飞速发展,如果说小安纳金开的飞车是一架F15的话,那最早一部中卢克的飞车也就相当于一架推车。而这些电影特放的飞跃是在20年内完成的。那么再过二十年,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想起来很激动人心吧,会有如此之多的新技术、新产品诞生,你难道想把自己排除在外吗?某个特定的发明必定是产生于某种特定知识背景。而每个人所学知识和生活经历各不相同,总有你能想到,而别人无法想到的东西。
训练创造力的第二条:随时记录你的灵感。
这是最有效的一个方法。在你和其他人讨论之前,先记录下你的灵感,只是记录,不予评价。人们形容灵感的时候总是用
"火花"这样的词,因为灵感稍纵即逝,一旦失去,常常很难在重现当时的思路。我记得自己最早记录下灵感的时间,应该是在小学3到4年级,也许这种记录本身就来源于一个灵感吧。定期回顾你的灵感记录会带给你一种快感和一种自信,你会逐渐了解自己为什么会产生某个灵感,它产生的途径是怎样的,慢慢的你就会开始有意识地总结这些思维模式,有意识地去运用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中。人与人的思维模式各不相同,找到自己的模式就意味着你可以主动地去运用,也可以知道自己思路的缺陷,从而不断改进。
训练创造力的第三条:留意生活中的问题,把它种在心里。
只有能发现问题,才能去解决问题。在这一点上"懒人"很有优势,经常有人说是懒人创造世界,这倒不是那种磨洋工的懒人,以为懒或者拖拉就可以把事情赖掉,而是那种搜寻"最优策略"而达到事半功倍的人。一个人能把这种搜寻"最优策略"当成习惯,那一定会创造出许多东西。
发现问题的时机往往是在自己初次尝试某些事情的时候。如果你要做一件不熟悉的工作,那心里可要留心了,也许通过这个工作来改变历史进程的就是你了。我猜一个扫地又快又好人,恐怕很难很发明吸尘器。第一次做事的时候,你会不熟练、会犯错,请记录下这些地方,这些就是可能被改进的地方,等你以后做得多了,就会慢慢知道其中哪些是可行的改进,而哪些已经是"最优策略"了。
如果一件事情你已经做得熟能生巧了,那也不要得意,因为很可能别人的一个小发明就是以一个新手的水平超过你,所以与其等着别人来创造,不妨利用自己熟悉工作的优势,找到改良的方法。但是通常这种时候觉得一切都是很自然的事。已经发现不了问题了,这种时候,偶尔利用一下左手,也许能唤起你初学时候的记忆,或者观察一下其他笨手笨脚的新人,恐怕也会受些启发。
我根据对自己的统计数据得出的了最佳的创意时间,也许不一定适用于其他人。看我的灵感记录,平均是每三天就有一个新的灵感,但是这只是平均而言。实际的时间分布相当有特点,高峰时每年的4.5月7.8月10.11月和12月。当学生的读者应该马上反应过来,不错,就是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这段时间里大脑总在高速运转。我们学医的,就练一个字:背。每到考前就恨不得把书直接copy到脑子里。这对我这种记忆不佳,而又注意力不集中的人,实在是一件非常非常痛苦的事情。不过也恰恰在这种时候,你的知识得到了一边系统地梳理。如果你事先已经在心中留意了一些等待处理的问题,那么此时就是收获的时候了。
预习、学习、复习,也是产生创意的好时机,预习的时候,我常会问自己:"为什么我没有想到?"教科书上的顺序一般是按照难易以及逻辑顺序编写的。于是,有些时候你是可以在学过的章节的基础上推导出后续章节的。每到这时,我就非常高兴,因为总有一天,会有科学上的一章是全世界都没有往下写的,经常训练自己的"预知"能力,终有一天会有用武之地。
学习、复习的时候,我比较笨,没有同班女生那种过目不忘的本领。因为我的"内存小"、"硬盘慢",只好充分利用CPU来建立一个比较好的"数据结构"来存贮老师听讲的东西。用现在流行的web
2.0术语就是Tag,也就是贴标签,有兴趣地可以去del.icio.us网站上去研学,我只是借来此喻。其实,就是在脑子里给新学的东西大略总结,然后记住去哪能找到。这大略总结的方式可能各人不相同,我也说不清其体的过程,大概就是本能的拆成几个组件,赋上个关键词。等到用时,往往便于联想,从一事可以跳转到另一事,有时自己都惊异于自己的思维奔逸,但仔细一想,实际上是把遇到的问题,用关键词重新陈述了一遍,然后根据这些关键词提取组建再组合而成的新想法。不过,这仅是"面向对象"的解决思路,真要是碰到考试,数据结构再好,也是要提取细节的。这种时候,我就傻了眼,所以上了大学二年级以后考分就再无以前的好看了。如果你和我相似,所学专业又不是需要当机立断的,倒是可以好好练习这种思维方式,至于细节,"外事不明问Google"吧。
说了许多虚的,不说些秘笈、咒语就不好交代了。那么就传授一句我高中同学的咒语,此人先上到剑桥预科,又上了牛津,实在是科研超女。记得她高中讨论问题时,经常说"就是说…也就是说…我的意思是说…你明白了吧"她的省略号代表的是停顿,每每搞得我们一起回答"不明白",不过她的表述倒是很有启发,那就是把一个问题或者概念反复进行"同义转述"。
多练习自己用"就是说…也就是说…"来转述同一个概念,就好像在玩七巧板,虽然总是那七块板子,却可以千变万化。其实很多科学定理,至少是数学定理都是这样产生的,整个《几何原理》都是那五条公设在翻来覆去的"同义转述"而已。
当你从不同方面表述同一个问题时,请注意自己所用的句子,哪些部分是不变的,哪些部分又是经常变化的。好似生物学上研究基因时,要研究哪一段是保守序列,哪一段又具有多态性。那些不变的部分,就是你以后创新所用的"建筑模块",需要的时候,把各个领域内的建筑模块组合起来,就能得到新的想法,再对经常变化的区域进行修正,使之能够应用于实践。
相信你已经掌握了一些训练创造力的基本功。那么快快把它应用在生活之中吧,在学习,生活甚至是玩游戏中,寻找最优策略,享受你的创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