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四月 29, 2006

喜欢google answer

在http://answers.google.com上,可以提问,或者回答别人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是有奖金的。如果提问者认为你的回答可行,就会把你的回答标定成答案。也许就可以拿钱了哟。

所以,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在此挣钱。赶紧搜索了一下专业相关的知识,唉,高手真太多了。连着开了几个问题,每个回答都跟综述似的。搞不定。

不过,转念一想,自己也可以从中找到答案呐,网上格言“提问之前搜索先”。而且这种手工找到的答案也不用我花钱。于是感觉虽然没挣钱,不过却省了不少。以后外事问google的时候,还应该在看看google answer里的答案。

星期五, 四月 28, 2006

鸡蛋洗碗术

目前最大的敌人是:洗碗。
为了不洗碗、少洗碗,首先要做到盘子和碗的重复利用,可以用一个盘子做好几个菜,倒进一个碗里,当炒饭吃。

对于难洗的盘子,还有鸡蛋洗碗术的秘笈。打入1-2个鸡蛋,打散,搅匀,放进微波炉,两分钟后取出,可以有鸡蛋饼吃,加酱油或蜂蜜都很好吃,更重要的是,盘子已经干净了,简单的清洗就可。

同意目前是播客菜市场

我为亲友们专门做了一个播客,发布我的近况,为此还特地用enhanced Podcast制作了一个如何订阅的教程,并且转换成了mov文件,相信大部分人可以播放,并且看懂。

但是和妈妈skype以后,发现要使亲友们学会订阅还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比如,下载了iTunes以后安装,居然自动要求升级QuickTime,于是又要下载QT,这我在教程里怎么想得到,进入iTunes以后,菜单的操作我在教程中讲解了,但是真正用的人不一定知道怎么操作,特别是最后,要填写Feed的地址。我仍然不确定妈妈是否做对了。

最后,当我通过skype从地球另一边把妈妈教会以后,我吃惊的发现,我的播客sp——土豆网,在今天改版了!我不清楚我原来的播客频道的feed是否会跟着改变,我在自己的页面里找不到原先的“订阅”了,说是几天以后再推出,新发布了一个节目测试,用iTunes从前的地址更新,已经没有新节目了。

天哪,前一封信告诉大家请收听xxxx节目,下一封信可能就要说,对不起,我的节目搬家到了xxxx。

星期四, 四月 27, 2006

观察纳米管的能量光谱

观察纳米管的能量光谱
单壁碳纳米管是由具有半导体和金属性质的管形成的混合体,作为一个整体,人们不容区分出单个管的性质。现在,Matthew Sfeir和同事用两种不同的光谱学技术显现了单个纳米管的电子能量状态的具体变化和物理结构。该技术也许能用来预测微电子器件中某个纳米管如何工作。Sfeir和同事的试验证实了在半导体和金属纳米管中都有某种能量变化的出现,这些变化最早是在纳米管混合体中观察到的。 
Optical Spectroscopy of Individual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of Defined Chiral Structure, Matthew Y. Sfeir, et al.

摘录:机械的昆虫眼

机械的昆虫眼
研究人员报告说,一个新的机械复眼看上去很像昆虫的眼,而且工作的方式也差不多。这个眼的许多个透镜及其曲线的形状使它具有宽广的视野,以及超高速运动觉察和图像识别的能力。文章作者Ki-Hun Jeong 和同事说 ,用这类透镜的微型相机和运动传感器也许有医学、工业和军事的应用。昆虫的眼含有多个对着不同方向的名为"单眼(ommatidia)"成像单元。研究人员用柔性的聚合物来制造人工的单眼,每个单眼有一个透镜与管状的"波导"连接,波导将光引导到一个光电成像设备。然后,他们将这些单眼排放成一个半球形,朝着所有的方向。作者说,在所有的昆虫复眼中,蜜蜂的眼与这个新的机械眼最相像。 
Biologically Inspired Artificial Compound Eyes, Ki-Hun Jeong, Jaeyoun Kim, and Luke P. Lee 

摘录

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尚未广为流传而已。

星期二, 四月 25, 2006

转载管理好上级的十条法则(10 rules to manage your boss)

不错的文章,收藏起来

〔译文〕管理好上级的十条法则(10 rules to manage your boss)
在工作中最重要的关系要属和上级的关系了。

对上级进行管理可以激发更好的表现,提升你的工作生涯,职业满意和工作负荷。援上级以手,获取回报吧。

想到管理某人的时候,我们总是想到管理团队成员或者下属。上面的文章标题最早出现在几年前的一篇哈佛商业评论文章中,该文章由两位知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撰写。

他们的论点是在现代企业中,并非单单是下属依赖上级,当前形势的复杂性要求相互依赖:上级同样需要她的团队。

作为一个高级管理顾问,一名CEO,以及IMD的PED学科副带头人,我也非常赞同这种观点。另外,我参与了一家跨国公司的重建过程,涉及到约1200人和12个管理阶层。

为了激活组织并贴近顾客,我们把整个组织拆分成了250个“小公司”,每个小公司50个人,有三个管理阶层。为改变大家的认识,我们组织了为期20天的管理研讨会,其中就讨论到了和上级打交道的难题。在旧的管理架构中,恰恰是上级往往更倾向于妨碍改革。

整个进程促使我把自己的观察和以往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并在250名管理者中进行了测试。我把结果梳理成了10条法则,试图回答管理者提出的关于管理他们上级的常见问题,目标是帮助把关系变的更有效率,加速决策的过程,(得到)更好的决策以及更深的信任。

1、裁决:如果不想听到“不”或者被耽搁,那就给他/她一些帮助
你的上级还有其它下属,还有其它决定需要做。所以,在被迫需要做出决定的时候,她(方便行文起见,在本文中以后全部使用“她”)最有可能的答复就是“不”。不,风险太大了;不,我们的论证并不充分;不,时机太不合适了;不,这不符合公司的战略;等等诸如此类的理由。
要避免被否决,这无疑会严重磋商你和你的团队的热情,你需要给她一些帮助。
帮助她回忆起上次讨论到的地方;
提醒她项目的目标,不要急匆匆的去说“干什么”和“如何干”;
提醒她因为项目没有通过而已经引起的诸多问题;
简要总结考虑到的所有解决方案,以及你选择此方案的标准--也就是你的主张
直接告诉她你希望得到什么:仅仅是告知,要共同决策,分担风险,增加依据,重新检视方案选择是否正确;
把焦点集中在你需要她帮助的地方;
为可能发生的争论多准备些数据和材料,用图表的形式进行演示效果会更好;
会见结束后,帮她把决定整理成书面形式,确认你的理解是正确的;
最后,一旦事情已经决定,不管是你的意见、她的意见还是完全没有形成意见,都不要在外面进行批评。你应该成为该决定最坚定的维护者和代言人。

2、管理她的时间:你可能只是她需要处理问题的1%,千万别弄的看起来像是100%样的。
是的,你已经身在事中了,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很多难关需要对付。然而,在你全身心投入在这些事情上面的同时,不要期望你的老板也会和你一样。
对于项目外围的小事情,你应该尽量不要她在这上面浪费时间:要把信息和各种选择准备好,进行摘录总结,并综合展示。不要误把经常发生的问题当成最重要的问题。
提前和她预约好会议时间。没有什么比不得不一天天、一周周甚至一月月的等待更令人心烦意乱了,尤其是在项目需要形成决议的最后关头。

3、一条意见:如果询问她的意见,她总会给一个的。
当被请教她们的建议和意见时,上级很少会把问题原封不动的打回到询问者那里。
她们的意见不会每次都那么英明或者对你来说很理想。然而,一旦给出,这个意见就会成为一种约束:它是一条指令吗?因此,如果不想让上级的意见毁掉你的努力成果,或者不想过早提交讨论,或者暂时不想让形势清晰化,那就不要就这个事儿征求她的意见。总体来讲,不需要她给出意见的时候就不要去问她。
选择合适的时机以避免(项目)被耽搁:不仅使她可以集中时间在处理重要的事情上,还使(自己的项目)能在合适的时机被处理。如果你在不恰当的时候把问题提了出来,这会给她一个把(项目)搁置的机会。
准备好会议:首先是因为这会对为之准备的她有帮助,第二是因为充足的准备能节省时间以尽快进入核心问题的讨论。
在进入具体问题的讨论之前先给出(项目的)概貌:如果不想在她全神贯注考虑这个项目的时候再回头解释(项目的)的基本点,那你就先把它交待清楚吧。提醒她(项目的)目标,你的立场,以及你希望她发表意见的地方。

4、信息:并非数据。
把葡萄酿成美酒:你应该对市场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而不是作一个邮差把厚厚的统计数据文档转交给上级。要有选择性;要有观点;要对数据进行分组;把要素提取出来。大量的数据会制造压力,随之而来的就是拒绝,反对,和麻木。作为管理者,上级发工资给你是为了让你把葡萄(数据)酿成美酒,也就是有用的信息。
不要只告诉她不利的消息:还要给她有利的信息。如果老是带来坏消息,那慢慢的你本身就也会成为坏消息了。不要仅仅因为想把焦点集中在问题上,而有意忽略那些有利的信息。那样做的话只会使讨论笼罩在一种不好的氛围中。
确认她没有经常从其它人那里获取(项目相关的)信息:有些时候因为羞于表达或者认为不相关,我们没有向上级提供关键信息。但是,其它人可能会把它已经告诉了上级。于是麻烦就发生了。“我听说……”,“你为什么没有告诉我……”
然后你需要为自己辩护;你还可能需要修正不正确的信息。过少的信息会导致饥饿,沮丧和烦乱不安,过多的信息却会导致不堪重负。在此之间需要把握平衡。
数据取整:在表达数量或者大小的时候,是886262.11还是89万更有助于理解呢?下面哪些更会有助于决策:79.27%对21.73%,还是形式简洁的80%对20%。仔细查阅下你在去年一年内发给上级的数据报表吧。
进入她的非正式交往圈并在合适的时候发表意见:可以说,所有的管理者都不会仅仅依据正式的内部文档和报告来进行管理。有些人会使用内部的非正式交往圈。有些则拥有外部的非正式交往圈,由专家、朋友和商业关系构成,用来帮助她形成一些对世界的看法并指导她该如何做。你有你的圈子,你的上级当然也有她的。那为什么不主动参与呢?这样你就不会为那些来自你平常认为并非合适信息来源的意见而惊讶并防备了。

5、问题:不要仅仅提交问题,还要有解决措施。
优秀的上级非常讨厌两种行为。一种是妓女,她总在夸你有多棒,另外一种是消防员,他跑来告诉你“出了大问题”,接着就说“不过不要担心,我会解决好的!”
事实上,还有第三种,那就是耍猴人。碰到问题的时候他把所有的担子都压在你的肩膀上,而没有任何解决方案,哪怕是一点点建议。
问题总是不同的形态。它是目标和结果之间的鸿沟;会有一些方法来弥补这个鸿沟;从这些方法中间需要做出选择,并且只能选择一个;必须要定义或描述好核心任务,时限,人以及其它资源。
那么到了哪一步的时候才需要你的上级介入呢?一定要弄清楚你需要上级支持什么而不是仅仅带来压力--“我有个问题……”,然后把猴子丢掉。

6、假定:不要假定她像你一样在这个事情上知道很多,但要假设她有能力理解;所以要教育她。要给她帮助,因为你就是专家。你和你的团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这个事情上。你拥有大量的数据,有份量的意见以及解决的工具,而你的上级没有。她不会比你知道的更多。
年长的执行官尤其危险,因为在做一些小型决策的时候,她们的依据并非来源于现在的情况而是来源她们在基层做事情时的一些经验。
你需要的是她的观点和视角,因为她站的很高;另外,她在和其它部门协作以及内部关系处理上有丰富的经验。你有两个选择。
用大量的所谓专业信息来轰炸她,试图用大量的专业术语来击倒她,强迫她支持你的观点。这可能会有效,但会人为的制造沟通障碍并造成她对你的不信任。
把问题简单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给她提供材料、案例、成功的实践和概要来帮助她对事情形成自己的看法。通过帮助她理解问题,你缓解了(专业术语造成的)压力,同时也创建了信任的氛围,这有助于最终形成一个好的决策。

7、授权:要不断试试水温。
很难说清楚某人的权限范围。有些公司采用副手原则而另外一些采用授权原则:副手原则规定说你可以做所有的事情,而有些事情例外;恰恰相反,授权原则则规定说你任何事都不能做,除了某些已经确定的事儿。
不管使用的是什么原则,是否拥有对某事的授权总是一件令人迷惑的事情。有两种选择:保险起见,你不停的向上级请示。这会导致瘫痪,瓶颈,以及你的挫折感,同时上级也会认为你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另外一种就是你假设自己拥有很大权限,做了决策后才发现那些决定根本不是你该做的。其实在这两者中间,都有一种叫做“试试水温”的战略,对那些没有先例的事、范围、领域和阶梯都很管用。

8、承诺:不要做无法兑现的承诺,避免惊讶,这样才能创造信任基础。
信任不是一夜之间可以产生的,对某人有信任感取决于很多东西:她是怎么说的以及怎么做的,她坚持自己承诺和无法坚持自己承诺的比例是怎么样的。同样的道理,如果上级老是改变主意或者说些和上次刚刚说的完全相反的东西的话,你很难会信任她。
你也要尽量避免因为无法兑现诺言而使自己看起来不可信,在她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带来坏消息也会造成同样的后果。
不要接受那些你无法按期完成的项目。如果你一再被要求接受它,那就在开展之前再坐下来重新讨论下(该项目的)重要程度和优先级别,而不是等着在半路上被卡住。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尽量要上级参与一下,这样(项目)可能在时间上被放宽。
要求上级参与对风险的讨论和评估,在核心触发因素上达成一致意见,这样你和上级都不会为某些不太好的结果大吃一惊。具体来讲,当前的销售额并不是所谓的核心触发因素,但预订的订单可能就是。银行中的现金不是,而未来三个月的现金流量就是的。

9、差异:管理好文化差异。
在IMD,我们有些时候用一种叫做加权图的问卷方式来帮助确定某些人的文化特征(比如,她们的价值观,这决定了其行为模式),来确定一些执行官的人格素描,并探讨其对沟通的影响和对领导团队时的影响。
简单的说,我们调查确定的人格素描有四类:
喜欢控制并介入具体过程的人,她们更关注“现在”;
非常关心人,她们更倾向于对人施加影响;
关注事情如何才能有效完成,她们会采取关键行动;
关注想法和思维,她们对提案的逻辑框架会很在意。
当然,管理上级的时候你需要知道她的个性倾向,还有你自己的性格缺点。如果性格是倾向于关注过程的,那你会在组织和纪律方面发表更多意见,比如管理条例啊、推进表什么的。
但假如上级是行动类型的,她对此会非常厌烦。这种情况下,做一份重点阐述关键步骤和结果如何达成的执行摘要会是比较合适的做法。

10、信任:递交材料的时候不要拖拉,这会损害你的被信任程度。
让我们假设她会仔细查阅我们写的东西并会据此做一些改变,但我们有些时候在撰写材料时会显得拖拖拉拉。表格没有完成,文本没有仔细审阅,准备去的地方没有经过考察,拼写书法没有仔细纠错,信息缺失……
因为没有完成某项工作,完成讨论、备忘录、拼写、支持文档之类的,可以肯定某些事情会产生变化,错误被修正了。不久你就会被要求提供更多的材料和图表,你会发现有更多的东西被改变,更多的修正补充。过不了多久,你所有的授权就会被全部拿走。

〔由heart5翻译,初稿发布在后花园堤,文章会不断修正;欢迎同好交流指教;转载请注明出处。〕

总结
在上级和下属之间工作的更好不仅仅是领导的事情。还不得不对上级进行“管理”,这可以激发更好的表现,更快速的决策,更多的成绩……对双方来讲都是如此。

星期日, 四月 23, 2006

创造力修炼

创造力修炼

居然一不留神上到了博士,估计和许多人已经有"代沟"了。为了证明我还跟得上各位的步伐,我不得不举例一些事迹:我用着苹果电脑和Palm的PDA,从03年就开始写blog,是维基百科的"助理编辑",这几天又开始着迷制作发布podcast,写"豆瓣"的书评、影评……如果你对上述名词都不太了解。那么,这么说吧,我的QQ号是6位的,并且不是买来的。

各位同学所学的专业可能各不相同,但不论今后做什么,创造力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我自觉在这个方面还不算弱项,以此为题和大家交流。

创造力是天生的,每个人都有创造力,就像会走路、跑步一样,但是要想跑得快、跑得远,则要通过后天的修炼。

修炼的第一条:要有创造的信心。很多人会想,全球有60亿人,哪能轮到我创造什么,即所谓的"太阳下面没有新鲜事"。对于这个观点,我喜欢引用我的电子圣经《黑客帝国》中第三卷的一句话,"万物皆有始有终"(everything
that has a beginning and an
end),出自先知之口。我喜欢用《星球大战》这个电影系列作为例子,比较一下六部之中的竞速场面,你会感叹于技术的飞速发展,如果说小安纳金开的飞车是一架F15的话,那最早一部中卢克的飞车也就相当于一架推车。而这些电影特放的飞跃是在20年内完成的。那么再过二十年,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想起来很激动人心吧,会有如此之多的新技术、新产品诞生,你难道想把自己排除在外吗?某个特定的发明必定是产生于某种特定知识背景。而每个人所学知识和生活经历各不相同,总有你能想到,而别人无法想到的东西。

训练创造力的第二条:随时记录你的灵感。

这是最有效的一个方法。在你和其他人讨论之前,先记录下你的灵感,只是记录,不予评价。人们形容灵感的时候总是用
"火花"这样的词,因为灵感稍纵即逝,一旦失去,常常很难在重现当时的思路。我记得自己最早记录下灵感的时间,应该是在小学3到4年级,也许这种记录本身就来源于一个灵感吧。定期回顾你的灵感记录会带给你一种快感和一种自信,你会逐渐了解自己为什么会产生某个灵感,它产生的途径是怎样的,慢慢的你就会开始有意识地总结这些思维模式,有意识地去运用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中。人与人的思维模式各不相同,找到自己的模式就意味着你可以主动地去运用,也可以知道自己思路的缺陷,从而不断改进。

训练创造力的第三条:留意生活中的问题,把它种在心里。

只有能发现问题,才能去解决问题。在这一点上"懒人"很有优势,经常有人说是懒人创造世界,这倒不是那种磨洋工的懒人,以为懒或者拖拉就可以把事情赖掉,而是那种搜寻"最优策略"而达到事半功倍的人。一个人能把这种搜寻"最优策略"当成习惯,那一定会创造出许多东西。

发现问题的时机往往是在自己初次尝试某些事情的时候。如果你要做一件不熟悉的工作,那心里可要留心了,也许通过这个工作来改变历史进程的就是你了。我猜一个扫地又快又好人,恐怕很难很发明吸尘器。第一次做事的时候,你会不熟练、会犯错,请记录下这些地方,这些就是可能被改进的地方,等你以后做得多了,就会慢慢知道其中哪些是可行的改进,而哪些已经是"最优策略"了。

如果一件事情你已经做得熟能生巧了,那也不要得意,因为很可能别人的一个小发明就是以一个新手的水平超过你,所以与其等着别人来创造,不妨利用自己熟悉工作的优势,找到改良的方法。但是通常这种时候觉得一切都是很自然的事。已经发现不了问题了,这种时候,偶尔利用一下左手,也许能唤起你初学时候的记忆,或者观察一下其他笨手笨脚的新人,恐怕也会受些启发。

我根据对自己的统计数据得出的了最佳的创意时间,也许不一定适用于其他人。看我的灵感记录,平均是每三天就有一个新的灵感,但是这只是平均而言。实际的时间分布相当有特点,高峰时每年的4.5月7.8月10.11月和12月。当学生的读者应该马上反应过来,不错,就是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这段时间里大脑总在高速运转。我们学医的,就练一个字:背。每到考前就恨不得把书直接copy到脑子里。这对我这种记忆不佳,而又注意力不集中的人,实在是一件非常非常痛苦的事情。不过也恰恰在这种时候,你的知识得到了一边系统地梳理。如果你事先已经在心中留意了一些等待处理的问题,那么此时就是收获的时候了。
预习、学习、复习,也是产生创意的好时机,预习的时候,我常会问自己:"为什么我没有想到?"教科书上的顺序一般是按照难易以及逻辑顺序编写的。于是,有些时候你是可以在学过的章节的基础上推导出后续章节的。每到这时,我就非常高兴,因为总有一天,会有科学上的一章是全世界都没有往下写的,经常训练自己的"预知"能力,终有一天会有用武之地。

学习、复习的时候,我比较笨,没有同班女生那种过目不忘的本领。因为我的"内存小"、"硬盘慢",只好充分利用CPU来建立一个比较好的"数据结构"来存贮老师听讲的东西。用现在流行的web
2.0术语就是Tag,也就是贴标签,有兴趣地可以去del.icio.us网站上去研学,我只是借来此喻。其实,就是在脑子里给新学的东西大略总结,然后记住去哪能找到。这大略总结的方式可能各人不相同,我也说不清其体的过程,大概就是本能的拆成几个组件,赋上个关键词。等到用时,往往便于联想,从一事可以跳转到另一事,有时自己都惊异于自己的思维奔逸,但仔细一想,实际上是把遇到的问题,用关键词重新陈述了一遍,然后根据这些关键词提取组建再组合而成的新想法。不过,这仅是"面向对象"的解决思路,真要是碰到考试,数据结构再好,也是要提取细节的。这种时候,我就傻了眼,所以上了大学二年级以后考分就再无以前的好看了。如果你和我相似,所学专业又不是需要当机立断的,倒是可以好好练习这种思维方式,至于细节,"外事不明问Google"吧。

说了许多虚的,不说些秘笈、咒语就不好交代了。那么就传授一句我高中同学的咒语,此人先上到剑桥预科,又上了牛津,实在是科研超女。记得她高中讨论问题时,经常说"就是说…也就是说…我的意思是说…你明白了吧"她的省略号代表的是停顿,每每搞得我们一起回答"不明白",不过她的表述倒是很有启发,那就是把一个问题或者概念反复进行"同义转述"。

多练习自己用"就是说…也就是说…"来转述同一个概念,就好像在玩七巧板,虽然总是那七块板子,却可以千变万化。其实很多科学定理,至少是数学定理都是这样产生的,整个《几何原理》都是那五条公设在翻来覆去的"同义转述"而已。

当你从不同方面表述同一个问题时,请注意自己所用的句子,哪些部分是不变的,哪些部分又是经常变化的。好似生物学上研究基因时,要研究哪一段是保守序列,哪一段又具有多态性。那些不变的部分,就是你以后创新所用的"建筑模块",需要的时候,把各个领域内的建筑模块组合起来,就能得到新的想法,再对经常变化的区域进行修正,使之能够应用于实践。

相信你已经掌握了一些训练创造力的基本功。那么快快把它应用在生活之中吧,在学习,生活甚至是玩游戏中,寻找最优策略,享受你的创造。

控制的成本与突破控制成本的比率

比如podcast,就使广播这种方式变的很难控制,本来要建立一个电台需要层层审批,所有的控制系统是基于这种方式建立的,但podcast突然出现,就必须重新建立或者改建原有的控制系统,比如那时候有网站惊呼“小广播如何治理”之类的。而类似于podcast的创新则进步的非常快,使控制的成本增高,而突破控制的成本降低,如同一个熵增加的过程。当两者的比例达到一定的阈值以后,最优策略应该从控制转变成为吸引、引导,以及如何与众多声音竞争。也就是从控制民众转向民众的自主选择。

长尾的社会结构

如果把洋人社会的某个参数用正态分布函数表现出来,那么它的SD值要比中国的高的多。
这就是他们所崇尚的diversity,多样性。
在同样一个区域,有无所事事的黑人晃呀晃,也有黑人Ph.D.忙得死去活来,有看起来非常愚蠢的电工,也有各种超弓虽的Geek
长尾的一端领导这个社会的告诉发展,而同时这些think different的人们可能在某个方面属于长尾的另一端,所以这个社会致力于保卫少数人的权益。
相比起来,SD比较低的我们,只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这样成功的概率要小得多。
唉,当年的“德先生”如果用Diversity这个词,恐怕要好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