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十一月 08, 2012

用单词进行的头脑风暴

斯坦福的创意课过半,我自认为有些心得。其中之一就是头脑风暴的方法。

通常而言,头脑风暴需要几个人在一起,面谈。有主持人,大家畅所欲言。互相激发灵感。
通常而言,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就创意课而言,同一个团队中的成员,不一定在一个城市,甚至往往不在同一个时区,面对面的交流甚至实时交流就不可能。

即便是有在一起面谈的机会,也需要非常高技术的主持人才能调动现场气氛,活动各个参与者的心思。主持人要控制气氛,不能让一个人太过激动,也不能让其他人冷场,还要在早期抑制负面评价,在中后期抑制节外生枝。

如果头脑风暴中的人再有利益纠葛,如同小王子所说,『语言是误会的根源』。头脑风暴根本不可能进行。

但是这几次的创意课之中,我却发现如果仅仅使用单词进行讨论,却可能是个不错的方法。
在第一课的作业中。任务是总结出全队的共同点。当时我们队用的方案是每个人用16个单词列出自己的特点,然后看了其他人的之后减到8个,再到4->2->1。
在第三课的作业中。任务是重新看待面包。于是我们队用单词首先定义面包的各个属性,并且扩展这些属性。
这两次讨论均是使用的单词,没有用一句完整的话。

单词就像离散的点,稀疏,留有想象的余地,但却有能够指明方向。在一个单词的表达中,很难表达出完整的含义,于是也不会有利益的归属。在企业内的非利益讨论是有可能的。单词,足够简单,不需要经过深思熟虑,能够快速反应,不需要完整表达,即便害羞的人也可以完成,也不需要占用太长的时间,于是离线的讨论也很方便,甚至用短信就可以进行。

头脑风暴中经常会使用脑图mind map作为记录工具。其实mind map的初衷里,也是要用单词来记录,来联想。

不过这几次课中,我还没有找到好用的在线协作的脑图工具。有一次用了google
docs中的绘图工具,真难用啊。而且,头脑风暴的讨论中,并不是一定从一个节点开始发散的,很可能是一个杂乱无章的网络。

于是我找到了另一种标记做图工具,叫DOT语言。http://zh.wikipedia.org/zh/DOT%E8%AF%AD%E8%A8%80
利用一个开源工具GraphViz http://www.graphviz.org/ 可以将DOT语言写的图转换成图片。

DOT语言的写法很简单,比如无向图:a连到b,就是a -- b; 具体的写法网上有很多教程。

在头脑风暴中,这样的写法就足够了。大家用单词作为每一个节点,然后可以用边来联系它们,或者作为孤立的点也没什么。于是方案可以是一群人一起编辑一个DOT语言的文本,然后用GraphViz将它转换成直观的图,以此互相启发。

不过这样需要安装软件,而且仍然不够协作。我仍然需要的是在线、协作、直观。因此又google了一番。发现Google Chart
API里面居然就有DOT语言的API
https://developers.google.com/chart/image/docs/gallery/graphviz

考虑到我的编程水平太差,要重现一个协作编辑器再从中调用API对我太困难了。于是我用Google Docs的电子表格设计了一个。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ccc?key=0AvhQHv1EqY4YdHhMX2xyejB2dDdtd3dx...
在data_input这个工作表中,参与者可以协同添加词汇,独立的一个或者是一对以表示关系。在image这个工作表中,你可以看到显示出来的图片。

Enjoy

用单词进行的头脑风暴

斯坦福的创意课过半,我自认为有些心得。其中之一就是头脑风暴的方法。

通常而言,头脑风暴需要几个人在一起,面谈。有主持人,大家畅所欲言。互相激发灵感。
通常而言,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就创意课而言,同一个团队中的成员,不一定在一个城市,甚至往往不在同一个时区,面对面的交流甚至实时交流就不可能。

即便是有在一起面谈的机会,也需要非常高技术的主持人才能调动现场气氛,活动各个参与者的心思。主持人要控制气氛,不能让一个人太过激动,也不能让其他人冷场,还要在早期抑制负面评价,在中后期抑制节外生枝。

如果头脑风暴中的人再有利益纠葛,如同小王子所说,『语言是误会的根源』。头脑风暴根本不可能进行。

但是这几次的创意课之中,我却发现如果仅仅使用单词进行讨论,却可能是个不错的方法。
在第一课的作业中。任务是总结出全队的共同点。当时我们队用的方案是每个人用16个单词列出自己的特点,然后看了其他人的之后减到8个,再到4->2->1。
在第三课的作业中。任务是重新看待面包。于是我们队用单词首先定义面包的各个属性,并且扩展这些属性。
这两次讨论均是使用的单词,没有用一句完整的话。

单词就像离散的点,稀疏,留有想象的余地,但却有能够指明方向。在一个单词的表达中,很难表达出完整的含义,于是也不会有利益的归属。在企业内的非利益讨论是有可能的。单词,足够简单,不需要经过深思熟虑,能够快速反应,不需要完整表达,即便害羞的人也可以完成,也不需要占用太长的时间,于是离线的讨论也很方便,甚至用短信就可以进行。

头脑风暴中经常会使用脑图mind map作为记录工具。其实mind map的初衷里,也是要用单词来记录,来联想。

不过这几次课中,我还没有找到好用的在线协作的脑图工具。有一次用了google
docs中的绘图工具,真难用啊。而且,头脑风暴的讨论中,并不是一定从一个节点开始发散的,很可能是一个杂乱无章的网络。

于是我找到了另一种标记做图工具,叫DOT语言。http://zh.wikipedia.org/zh/DOT%E8%AF%AD%E8%A8%80
利用一个开源工具GraphViz http://www.graphviz.org/ 可以将DOT语言写的图转换成图片。

DOT语言的写法很简单,比如无向图:a连到b,就是a -- b; 具体的写法网上有很多教程。

在头脑风暴中,这样的写法就足够了。大家用单词作为每一个节点,然后可以用边来联系它们,或者作为孤立的点也没什么。于是方案可以是一群人一起编辑一个DOT语言的文本,然后用GraphViz将它转换成直观的图,以此互相启发。

不过这样需要安装软件,而且仍然不够协作。我仍然需要的是在线、协作、直观。因此又google了一番。发现Google Chart
API里面居然就有DOT语言的API
https://developers.google.com/chart/image/docs/gallery/graphviz

考虑到我的编程水平太差,要重现一个协作编辑器再从中调用API对我太困难了。于是我用Google Docs的电子表格设计了一个。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ccc?key=0AvhQHv1EqY4YdHhMX2xyejB2dDdtd3dx...
在data_input这个工作表中,参与者可以协同添加词汇,独立的一个或者是一对以表示关系。在image这个工作表中,你可以看到显示出来的图片。

Enjoy

星期日, 十月 28, 2012

合并多个excel

我早说过excel是反人类的东西,是个人以及企业的灾难。

问题:要合并数百个excel文件。格式相同,字段相同。
方案:

clear all
% 文件名按照001.xls, 002.xls....这样排布,1000个以内吧,多了自己改程序
maxindex=286;
% 最大文件编号。
index=0;
for i=1:maxindex
num=num2str(i+1000);
num=num(2:4);
% 耍赖犯懒了,001就是1+1000=1001,取第2-4位。
xlsfilename=[num '.xls'];
[ndata, text, alldata]=xlsread(xlsfilename);
[m n]=size(alldata);

for j=2:m
    index=index+1;
    for k=1:n
       mergedata{index,k}=alldata{j,k};
    end
end

end
xlswrite('mergexls.xls',mergedata);

代码放在这,迟早有人会碰上类似的问题。
MatLab跑起来够慢的,不过无所谓,反正就跑一遍。把文件合并就够了。另外,讨厌matlab里面的cell数据结构,一锅杂烩,真难看。

星期五, 十月 26, 2012

#CrashCreativity# 上课笔记(1)

斯坦福大学的公开课:A Crash Course on Creativity
老师:Professor Tina Seelig
教材:inGenius: A Crash Course on Creativity (我花了10个大刀买了kindle版)

第一课 INTRODUCTION
Chapter 1: Ideas Aren't Cheap, They're Free
想法并非廉价,它们是免费的!

1。创造力是可以训练的,也是可以被教导的。
2。一切挑战皆为机会。
3。创意引擎有6部分,三为内生:知识(燃料),想象(催化剂)和心态(点火)。三为外源:resources(资产), habitat(人力资源,规则,奖惩和物理空间), 和culture(团体的信念,价值与行为)


关于创意引擎的详细介绍在:TEDxStanford talk: Introducing the Innovation Engine

组队:
课程作业中有些是个人完成的,有些是需要组队完成的。
首次课程作业是组队完成的,队伍自动生成。所以虽然我诚邀了@简里里  但这周并没能在一个队里。

任务:
了解队友ALL in common,然后以最具创意的形式自曝。

所有的视频都是在youtube上面。不会科学上网的话,连学业都不能自理。

===update 10.23===
happy Mol day
第一词课程作业并不是什么竞争性的作业。所以把我们队的方案开源之:

每个人先用16个单词描述自己,然后email给所有人。
看到别人的描述后,再以8个单词描述自己,再email给所有人。
。。。
直到形成一个共同的单词。
然后用http://timc.idv.tw/wordcloud/zh/# 形成一个个的单词云,最后做成一颗单词树。

晚上10pm,终于团队进行了第一次skype全体会议。

3am
完成作业:
http://zh.scribd.com/doc/110912765/Word-Tree

第一课学到的东西:
每个人从同一个课程可以学到不同的东西。第一堂课就是热身,互相了解一下同伴。知道老师打算讲什么,有一个概貌。第一堂课对我有一个很新鲜的刺激,就是与一群不认识的人进行远程的网络协作。

于是我发现了『团队拖延症』。
其实,我们团队不算拖延厉害的,我们在摩尔日的晚上进行了一次全体会议,在交作业dead line前10多个小时就提交了作业。我觉得第一次作业能够有1/4的团队交了就不错了。老师那里可能有更详细的数据,也许可以分析,比如若团队跨时区,基本上就没戏了。

团队中的个体,每个人还有各自的生活和工作。上公开课不是优先级最高的事件,至少在离dead line很远的时候不是。那么,每个人能够留给团队活动的时间就是分散的零碎的时间,要找到一个统一的时间段非常非常困难。

传统上认为启动一个任务至少要有一次全体的碰头会吧,也可以叫头脑风暴。但对于素不相识的团队貌似不够现实。我们队也是在Deadline前1天才有机会全体(几乎)进行了一次语音讨论。

1. 因此,引入『异步交流』的概念。

异步交流,是说我们团队并不需要一定要同时在线交流,而是每个人可以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将意见发布,然后再讨论。非同步的交流方式都是异步交流,比如email, 微博,google docs协作文档。

这时候要考虑异步交流方式的使用频率,比如个人的email,可能大约每6小时查看一次,微博/twitter留言可能每两小时一次也可能12小时一次,google docs碰上十八大可能要半个月才能访问一次。

异步交流的效率是个问题。异步交流的效率取决于交流的内容。如果是以对话讨论的方法,例如email的一问一答,要把yes/no, what, why, how对话完成一遍,估计要48小时。异步交流不应该是一问一答的,而是直接面向最终结果。协作文档就要像wiki那样不断完善,而不要像bbs那样盖楼。email应该是总结、广播的,而不是在问答讨论。微博在这次任务中,更多的目的是为了回溯,因为是要了解组员,其实如果是重度微博/twitter使用者,看看time line就可以大概形成一个印象了。

顺便抱怨一下,异步交流最牛逼的工具是Google Wave。只可惜广大人类的办公水平还是面向A4纸的。

说道异步交流,还有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响应时间不确定。即使是在公司办公中,也不能保证所有人在所有时间都是守在电脑旁边,你一个email发过去,对方立刻就能够收到,并且立刻就能够处理。

2. 因此,需要引入『信息push机制』

信息获取的方式两种,一种是pull,我需要的时候才把信息拉过来看看,比如收email的『收』就是一个pull的动作。pull的好处是我有时间的时候才做这件事,没时间的时候就先放在一边不理。另一种是push,信息是推送过去的,你看也得看,不看也得看。

从20世纪开始,虽然信息传播的手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快,从电报到电话到传真到互联网上的视频。但是办公室一直没有废除,就是因为办公室是一个信息强行push的场所。看过《up in the air》的同学应该记得,女主角开发了一种远程fire人的系统,其中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方可以离开电脑。但在办公室里面是不一样的,老板就站在你背后,他给你的信息直接送达到你脑中,他要求你做的事情,优先级立刻升级到最高。权限更高的push是:“你到我办公室里来一下!”

网络合作课程并不需要这么agressive的信息push。但是也要有一定的弱push机制,比如面谈,这是要求对方即时响应,并且还要传达出身体语言信息的;电话,这是要求对方即时响应的;短信,这是确保对方在第一时间内收到信息的;QQ/MSN/Gtalk/SKYPE...这些强度更弱一些,因为对方可以隐身,不一定上线等等。

在要求对方即时响应的时候,不能够给出太大太复杂的任务。俩人面对面坐下,来我们谈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样至少一天的时间就没了。即时响应就要求提出的任务要求是可以在几秒或者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的。

3. 因此,需要引入『微任务』

做手术的时候,师傅教育我们说一个复杂的手术其实不过是由很多基本的操作组合完成的。类比的,复杂的任务也可能可以拆分成许多简单的小任务,降低复杂度。

这次作业的任务是找到all in common,这其实是个很大任务。我想到两个基本策略,一个策略是大家列出所有的子集,然后找交集;另一个策略是预先设定好一个all in common的目标,然后看看大家是否命中,一旦命中就开始进行第二项,有创意的自曝展示的任务。

从获得关注度或者被“赞”次数多的角度考虑,应该是预设目标,然后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有创意的自曝展示,确实在课后其他同学的作业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被评价更高。

但我的出发点并不一样。我更希望能够借此开发出一个真正能够互相了解的SOP,写作业不过是副产品而已。于是我提出的策略是大家列出自己的特点,然后找交集。我们的自曝展示就是把这个过程展现出来。于是我向各个队员提出了这个提议,获得了大家的赞同。

列出自己的特点,这事也是个大任务。也就是我们先各自自曝,然后再统计找交集。这就需要『表达』,表达的方式有很多很多种,比如视频,每个人录制一段自我介绍;或者写作,写一篇自传。

说到写作,我又想起了以前学语文的各个过程:组词、造句、写作文。这三者的难度是逐渐增加的,恰好互联网正是逆向发展的,写作文=写blog,现在能写blog的人已经很少了,而且还在坚持写的人就更少;造句=微博/twitter,用微博/twitter的人很多,为何,因为造句远远比写作文容易得多;网络下一步会发展成什么?我觉得大概就是组词吧,仅仅用一个或多个单词来表达自己。

于是,每个人自我介绍最简单的方式,其实就是组词,用一连串的单词来表述自己。单词的好处是方便处理。如果有必要,很容易在后台写一串程序来处理整合这些单词,甚至可以计算出单词与单词之间的距离之类,或者借助wolframalpha做语义分析可能都算是相对容易的。

而且,如前所述,组词是个最简单的任务。有必要的话,甚至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列出几十个与自己有关的词汇。这样的任务就可以算是个『微任务』了,打电话拿着听筒就可以做完。不过,我们这次的任务中并没有引入足够的快速响应方案和push信息的过程。交流效率不够高,如果是这4个人面谈,用单词的方法,我觉得5分钟就够了。

4. 『冗余进程』

这是本次作业过程中设计失误的一个部分。我们的任务模式决定了我们无法进行分工,下一步操作都必须等待上一步所有人都做完了以后才能进行。这样的进程完全没有弹性。更理想的情形是,项目中的各个任务是可以同时进行,互相之间有一定的重叠和冗余,各个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替换的,即使其中的少数进程不能进行甚至需要kill掉重启,对整体项目的进展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这个只有在以后的任务设计中注意了。

星期五, 七月 20, 2012

Prezi详解

# 肩并肩演讲的工具

Prezi是非常炫的一个幻灯演示程序。不仅仅是足够的炫酷,Prezi的意义在于可以非线性的进行演讲,能够根据听众的反应,随时进行幻灯的平滑跳转。这是很适合iPad演讲的。

在ppt / keynote时代,演讲程序是针对投影仪的。演讲者与听众的地位是悬殊的,是“面对面”演讲。一个演讲者面对一群听众。演讲者控制整个演讲流程,即使是听众提问,也只是暂停流程,然后可以继续进行。

而在ipad上,则更适合“肩并肩”演讲,讲者与听者可以肩并肩的坐着,共同面对一块屏幕来讲解。这时候听者的地位大大提高,甚至有直接操作的可能。听者的注意力不再完全受到讲者的控制。于是讲者应该能够根据听者的兴趣随境转移,即时作出反应与变化。作为商业演讲,肩并肩的演讲要比面对面的演讲更有影响力。

在prezi出现之前,我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肩并肩”演讲软件。这是因为power
point和keynote都是在时间维度上展开的,幻灯是按照时间顺序线性排列。虽然在电脑上能够通过超链接进行一些微调,使线性结构变成树状结构,但是在keynote
for ipad上,居然无法引入基于图片的超链接。这种微调的能力大打折扣。

prezi的观念不一样,它是在空间上展开的幻灯片,幻灯一次性呈现在面前,但是可以根据兴趣点的不同进行缩放。它的“播放”过程,只是提供了一条兴趣路径。如果需要,随时可以走其他路径,就好象草坪上有一条路,但是既然草坪已经铺开了,怎么走都是可以的。

# Prezi的简体中文

Prezi对简体中文的支持一直不好。从prezi自己的论坛上看http://community.prezi.com/prezi/topics/there_are_some_problems_about_chinese_input
@maozi 三年前就已经提出了问题,并且还提供了文泉驿这样开源的字体方案,但对方一直不肯接受。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开发组内有铁杆的简体中文黑。

@xiaolai 在《为Prezi Desktop设置中文字体》
http://www.lixiaolai.com/archives/11264.html
一文中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如何设置prezi桌面端的简体中文。prezi的桌面版可以自定义导入字体,但字体必须是swf的。这种怪异的东西貌似可以用sIFR生成来SWF字体,而且还有一个在线的工具
http://www.sifrgenerator.com/wizard.html
可以自动转换出SWF字体。但是,任何一个简单的中文字体都大于这个在线工具所能承受的范围,于是自己动手暂时失败。不过好在有一位不知名的好人已经做好了多个swf字体。原本的下载是这里
http://www.gbcgbc.tk/wiki/%E6%96%87%E4%BB%B6%3APez_GBC_Fonts.7z
但是作者的网站整个失效了,主页也跳转到了网易邮箱。直到最近几天,我才又找到了这个字体包的文件下载,在http://vdisk.weibo.com/s/8L12d
为了以防万一,我还是放了一份到box.net里面,https://www.box.com/s/d35a270947deb0245d0b

转自@xiaolai 的教程:

将解压缩后的文件中所有swf文件拷贝到:

Mac OS X:

~/Library/Preferences/com.prezi.PreziDesktop/Local Store/fonts

Windows 7:

C:\Users\[username]\AppData\Roaming\com.prezi.PreziDesktop\Local Store\fonts

Linux:

~/.appdata/com.prezi.PreziDesktop/Local Store/fonts

注意,要覆盖原有的文件!

创建一个新的Prezi文档。

选择合适的模板。

按下Ctrl+Shift+C打开CSS模板编辑器。

修改@font-face中的src: url(‘xxx.swf’)为GBC Fonts中提供的中文字体,例如:

@font-face
{
src: url(‘STXINWEI.swf’);
fontFamily: body;
}

@font-face
{
src: url(‘STCAIYUN.swf’);
fontFamily: strong;
}

@font-face
{
src: url(‘STXINGKA.swf’);
fontFamily: head;
}

而后点击“Apply”按钮。

不过这个方法只能在prezi desktop上进行简体中文的输入和播放。一旦文件上传的prezi的网站,简体中文还是无法显示的。更麻烦的是,如果通过网站导入或者直接导入到iPad上的prezi
viewer上,文件一开始下载就会引起闪退。因为中文swf文件都是本地文件,prezi的网站上没有,通过网站或者直接导入时,字体也不在文件包之内,于是要从网站索取,无法取得就发生了闪退。

因此对上述简体中文的方案,我做了一点点改进:

选择您喜欢的三个中文swf字体,比如STXINWEI.swf,STCAIYUN.swf,‘STXINGKA.swf,将它们改名成OpenSans-I.swf,OpenSans-B.swf和OpenSans.swf,然后将这三个字体文件copy进
Mac OS X:

~/Library/Preferences/com.prezi.PreziDesktop/Local Store/fonts

Windows 7:

C:\Users\[username]\AppData\Roaming\com.prezi.PreziDesktop\Local Store\fonts

Linux:

~/.appdata/com.prezi.PreziDesktop/Local Store/fonts
覆盖原来的字体。

这样在prezi desktop端,可以顺利的编辑和显示简体中文。之所以选择这三个字体名,是因为OpenSans这是空白模板默认的字体。

然后到本机系统的字体库中,找三个简体中文的TTF字体。copy出来备用,也分别改名为OpenSans-I.ttf,OpenSans-B.ttf和OpenSans.ttf

不失一般性,以windows系统为例:

下载安装itools,http://www.itools.hk/index.html

连接iPad,打开itools,找到应用程序prezi viewer,点击文档管理,找到
/Library/Caches/路径,导入改名后的OpenSan.ttf的三个字体,注意后缀是必须是小写的.ttf。然后就可以通过网站或者itunes应用程序或者itools将桌面版制作好的文件导入到prezi
viewer里面了,简体中文是可以正常显示的,如果发现异常,再重新用itools导入伪装成OpenSans的中文字体即可。

对于prezi网站上要显示简体中文,现在实在是没想出办法。

# Prezi的制作技巧

Prezi可以很华丽的来介绍产品,比如您公司的产品,照张照片,然后就可以在每一个部件中,用prezi来进行讲解。prezi并不太需要指示箭头,因为可以“钻”进细节的部分进行讲解。

思维导图软件是prezi最好的伴侣。利用思维导图软件,可以快速的生成一个演讲的二维思路分布图。如果使用常规的ppt,您还需要将这个二维的思路网线性的串接起来。但在prezi中,则可以直接复制这个二维脑图。prezi可以理解成一个华丽的思维导图展示软件。

如果要在prezi中插入视频,文件不要太大。prezi的多媒体文件都是经过转换以后存放在amazon
s3服务器上,即使用本地的桌面端,视频也要经过上传、转码再下载的过程,文件大了很慢很麻烦。视频则转换成m4v文件。从content.xml中获取的媒体文件地址,复制到浏览器地址栏中是可以直接播放的。因此私人的prezi文件其实也不那么安全。


# Prezi的进一步研究

Prezi的普通用户是无法下载prezi
desktop桌面程序的,但是可以在http://mac.softpedia.com/progDownload/Prezi-Desktop-Download-85131.html
找到。有30天的使用时间限制,这里有延期使用教程: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4609ed0100z97p.html
所需要的cracklock软件在http://william.famille-blum.org/software/cracklock/index.html,prezi的免费版用户只能生成公开文件,不能制作私有的幻灯,但edu用户可以,如果您还有大学的邮箱,就可以注册一个edu账户,中国的.edu.cn的邮箱也是可以的。如果离开大学太久,淘宝上花10块钱不到就可以找到中国大学邮箱注册。

prezi桌面程序制作好的文件是一个.pez文件,用万能的7z可以直接解包,如果没有7z,把后缀改成.zip然后解压缩也是一样的。

解开文件以后,可以看到一个content.xml文件,里面记录了整个prezi的文件内容。研究一下很有意思。

这里插入一个prezi类似物impress.js的介绍。impress.js是一个利用css的特性,直接在浏览器上实现prezi效果的js框架,是github上的开源项目。它制作出来的效果如:http://bartaz.github.com/impress.js/
被炫过之后一定要看看源代码,里面的注释很清楚,您也可以动手自制。

但是impress.js的麻烦在于,所有的元素定位都要手动,缺乏一个所见即所得的编辑器。这就好像,虽然理论上我通过像素点的坐标也可以使用photoshop,但是缺乏鼠标仍然会让人感觉很不方便。

对比prezi的content.xml与impress.js的源代码,会发现这两个其实是说的一种语言,理论上可以互相转换的。

比如我贴出了一个随手测试用的prezi的content.xml代码:http://pastebin.com/M8aEEYG9

prezi xml里面的是指的播放顺序,这个应该可以用impress.js的`api.goto( idx | id |
element, [duration] )`来实现

prezi xml中的x="-53.95" y="623.25" r="0"
s="11.3",与impress.js中的data-x,data-y,data-rotate和data-scale等价,用来标记元素的位置、旋转和缩放

prezi xml中标签之内还有一组坐标的标签-111.15-18.3,也许是说在上一级object标签内的坐标系之下,再平移的坐标。与processing里的pushMatrix()相似

prezi xml中,object是把每一个项目,比如连续的文字都做成了类似div的东西,于是就不太需要html里面


之类的排版标签了吧。但path中提到的ID序号不是连续的,而是间隔的,比如0,3,5,说明0到3之间是在一屏内显示 也就是说prezi xml中path所提到的object ID,对应到impress.js中要赋予class="step"的属性,而path中没有提到的则不需要。object内的textfield中再提到的坐标则是相对与该object的位置 prezi xml中其他的部分貌似不太需要解释。所以应该是可以制作出一个转换器,将prezi xml转换到impress.js的格式,这样prezi desktop就可以成为一个impress.js的WYSIWYG编辑器了 同理,从impress.js,应该也可以解释成prezi,本地化的文件可以存储在repo目录下,然后打包成zip以后改名成.pez文件,这样的好处是能够利用ipad上的prezi viewer做离线播放impress.js。 EOF()

星期日, 七月 15, 2012

常见头戴实景增强显示器的显示方式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使用半反射半透射的镜片。显示器在眼镜的侧面,通过一枚半反射半透射的镜片将计算机生成内容显示在眼前,并与真实场景相叠。
优点:光路简单。
缺点:
整个装置的体积较大,半反半射的镜片如果是45度放置,则显示的宽度与装置的厚度一致。如果限制眼前装置的厚度,则显示面积就比较小。

这是最近出现的一种方案,需要由眼镜上的显示器和人眼佩戴的隐形眼镜之间相互配合。
隐形眼镜上有线性偏振片,中央有一个高度数的凸透镜,其上没有偏振片或者有与周边垂直的偏振片。
在眼镜显示器上,近景显示器前面有一层偏振片,其方向与隐形眼镜周边的偏振片方向垂直。近景显示器之外是没有偏振片,或者有偏振片但方向与隐形眼镜中央的垂直。
于是远处实际景物发出的光线可以顺利通过隐形眼镜的大部分区域,聚焦在眼内。(红色光线)
而近处的显示器上的光线,无法通过隐形眼镜周边的部分,只能通过隐形眼镜中央的高度数凸透镜,也可以顺利聚焦在眼内。近景和实际景物之间互不干扰

优点:人眼平时处于看远处的放松状态,近景的计算机生成图像的位置相当于无穷远点。日常视觉比较放松
缺点:
1. 需要再戴一枚隐形眼镜。由于其中有偏振层加入,对隐形眼镜的透氧性有什么影响还不得而知。有可能降低角膜的氧气供应。
2. 相当于眼前一直有一枚偏振镜,环境亮度减半。在早晨和傍晚时,自然光的偏振性明显增加时,可能会看到周围环境反光中有多种彩色条纹
3. 对液晶显示器的观察有影响
4. 计算机显示的近景会遮挡远处实景。无法实现两者的融合。

这是很热门的一项技术,有文献《A single-pixel wireless contact lens display》已经可以制作出单像素的原型机。但是这个装置作为增强实景的显示器,从理论上来说就是错的,不可能实现。
在文献中所述,隐形眼镜表面上是微小的LED作为显示像素,其下有菲涅尔波带片,利用菲涅尔波带片的衍射作用,等价于一个高度数的凸透镜,将LED所发出的光聚焦在视网膜上。在单像素的实验中,这个是可以实现的。
但是如果扩展到多像素,比如至少是320*240的像素,那么会有一大片范围被显示像素所覆盖。注意每一个菲涅尔波带片等价于一个高度数凸透镜,它既可以聚焦LED发出的光,也可以偏折来自远方实际景物的光,相当于在眼前佩戴了一枚高度数的远视眼镜。那么有显示像素的位置,就是看不清远景的,要让显示器可用,就必须阻挡显示器后面的来光。否则就是严重模糊的成像。
这种显示技术与上面“组合分选”的方式一样,都不可能实现计算机生成图像与实际景物的融合。算不上一种AR显示技术。


这是苹果最近申请专利中所披露的技术,估计google glass可能也是利用类似的技术。这个方法本质上与半反射半透射的原理是相同的,但是利用楔形玻璃内部的全内反射,使图像能够在眼镜片内部反射多次后再进入眼睛。最后一次反射然后透射进入眼内的过程我还没有太搞清楚,有可能楔形的边缘并不是平直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有变化,打破全内反射的过程,使图像进入眼内。
优点:眼镜显示装置可以做得很薄,显示面积也可以比较大。
缺点:显示部分可能有一定的棱镜效应,远处实景进入楔形玻璃时可能有同一个方向的偏转,造成轻微的斜视,佩戴时间长了以后,眼肌容易疲劳。

以上四种显示方案,都有共同的缺陷。就是计算机生成图像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显示器并不知道人眼在看什么位置,通常情况应该是将图像显示的位置通过透镜组透射到远处,使之与远景实景相匹配。但是人眼的调节状态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当人眼在看近处时,计算机生成图像并没有跟随着改变图像的聚散度,于是发生看近处时,计算机生成图像是模糊的情形,但其在眼镜上的位置有在真实物体之前。于是可能在看报纸时,直面上有一块计算机生成的图像,但需要人眼用看远的方式才能看清,而报纸上的文字又需要调节到近处才能看清,人眼在远近快速调节的过程中会产生疲劳与不适。

磁力耳机绕线器的制作

磁力耳机绕线器的制作。山寨自sinch耳机绕线器(139.00元),自己制作(0.40元)。当然材料品质不同,不够耐用,因此自己可以上300个,坏了就扔。


@王春水Charles :价格高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想法和设计,而不是因为成本,比如说家具。不知道这个是不是这个原因 

回复@王春水Charles : 王老师批评的对啊,如果不分析想法和设计,就相当于浪费了138.6呢。此设计的过人之处在于:1.物体与耳机线相连,2.合扣与解扣不费力不损线,3.利用手机自身作为缠绕体。之所以前人想不到,是因为手机作为缠绕体时要将绑扎带先行植入。由此受启发稍后上全新设计图

所以以后我会按照之前提出的发明三问来分析这些设计:
1. 不要重新发明轮子
2. 知道轮子是如何发明的
3. 为什么轮子被发明之前,轮子没有被发明

对于此绕线器:
1. 不要重新发明轮子:
绑扎带在线上,有锁扣设计的,均属于同类,可用于所有线材的固定。
2. 轮子是如何发明的:
此设计的过人之处在于:1.物体与耳机线相连,2.合扣与解扣不费力不损线,3.利用手机自身作为缠绕体。
3. 为什么轮子被发明之前,轮子没有被发明
之所以前人想不到,是因为手机作为缠绕体时要将绑扎带先行植入。

附全新设计:

此设计一侧卡住主线,也就是靠近插头的部分,然后以sinch的方式缠绕,最后末尾的时候,将两个细耳机线分别卡住即可

星期五, 六月 15, 2012

关于如何演讲 /讲课的听课笔记

整理一下今天(2012年4月)听课的笔记,3万一下午的课哦
沟通:『事情』=事+情,通情->达理,先处理对方情感,再处理事,情为先,事为后。处理情感时,先跟后带,表达感同身受,复制对方表情。复述对方的语言,先复述事,再复述情,表达出理解对方的『事+情』

演讲的准备:1)内容,讲100%,听众只能接纳10%,这10%是核心。希望是什么。2)结合讲者的目的和听众的需求。3)用脑图软件找到『罗马柱』。4)确定逻辑关系


开场:开场要围绕10%的核心内容。方法:开场三问;讲故事,但不能离题;事实或数据,要有冲击力的对比;展示,连续展示大量视觉冲击;引述,显示专业,诱导兴趣。

主干:人类的注意力最长7分钟。(人类啊人类)。每7分钟就要穿插吸引注意力的东西,问答、表决、游戏、故事、更换主题等等。数字要转换成感性认知,eg角膜屈光力43D相当于7副六百度的眼镜。『利益扳机』,eg『这之所以对您重要,是因为…』。

听众喜欢:1)喜欢互动。2)喜欢与自己有关的内容。3)喜欢喜欢自己的讲者。建立与听众的情感联系:幻灯使用听众单位的图片、logo;引述当时当地的话题,与听众职业相关的流行话题;寻找与听众中的KOL(关键意见领袖),事先调查听众背景,引述听众中KOL的观点。

结尾:总结,并适当煽情。演讲好坏关键在于听众带走了多少。

关于光场成像的听课笔记:Envisioning a light filed ecosystem

今天在北影听了Lytro的CTO Kurt Akeley的讲座:Envisioning a light filed
ecosystem。接下来是一组笔记。其中不全是Kurt
Akeley所讲,有部分是我融合自己以前学习的信息。错误之处请指出。感谢@王春水Charles 老师组织此讲座

目前的3D显示技术有两个大问题,一个是离轴观察,一个是调节集合反射分离。

离轴观察,off axis viewing。虽然是立体电影,但是你偏头看一下东西,发现整个景物随着一起旋转,并未看见物体的侧面。

调节集合反射是说,你对焦清楚时看到的物体面和双眼视线相交的面应该是同一个面。在真实空间是默认的,你看一个物体,是用双眼去看这个物体。但在3D电影是不一定的。你的焦点定在银幕上,而电影中表现的景物位置是在银幕前或者后。

用光场成像理论进行采集图像。该理论基础是Intergral imaging,在1908年由Gabriel
Lippman提出。不过即使到了现在技术发展仍然还没有达到实时采集视频的能力。受限制于图像处理的数据量。

光场的理论是去采集物体发射出的每一个光线的方向。要在空间中标记一个射线方向,(三维矢量)需要4个变量,通过第一个观察平面的xy坐标,和第二个观察平面的xy坐标,(观察平面位置确定)即所谓4D光场,如果考虑强度是5D数据。

如果能够记录物体发出的所有光的光场数据,就可以重建出物体发光的所有信息。这应该和记录波前的全息是等价的,只不过是用法线方向表示wavefront而已。

如同阿贝成像定理所限制,有限光瞳只能采集到有限范围内的wavefront。光场相机也是如此。光场采集后,可以通过运算生成一个虚拟相机,或者虚拟观察点。这个观察点可以是在入瞳以后的任意一个位置。比如24mm直径的光场相机,可以产生瞳距最大24mm的景深感。

光场相机使用微镜头阵列来成像。微镜头阵列相当于4D数据中的第一个观察面,其后的CCD/CMOS相当于第二观察面。(貌似是)两个成像面的间距=微透镜的焦距。数值孔径F#=f/a,a为镜头直径。

除了微透镜阵列之外,光场相机在其前面还加入了一组成像透镜,可等效于一个主透镜。主透镜的F#与微透镜相同,这样保证在微透镜对应的CCD上没有图像采集的重叠。

主透镜的意义在于,一是通过F#避免图像采集的重叠,二是可以调整光场相机所采集的baseline,我认为就是入瞳的wavefront的位置。比如要两倍直径,只需要更换主透镜的部分(F#不能改变),微透镜阵列不变。(换镜头的单反?)

通过在主透镜上的zoom或者变焦,可以改变光场采集的“物体空间”。从前相机是二维成像,所以只要考虑物平面,但光场相机是三维成像,所以要考虑前后的范围。

相机的分辨率目前由微透镜阵列的分辨率决定,比如微透镜阵列是1080*1080的,那么像素就是1080*1080,每个微透镜阵列对应一组N*N的CCD像素,N的数值决定重聚焦的能力,或者说在景深内采集的物平面数量。注意物平面的分布对于屈光度是线性的,但对于距离是非线性的。

Kurt Akeley提到现在已经可以超越微透镜的分辨率,也就是说虽然微透镜阵列仍然可能是1080*1080,但是像素可以比这个高。我猜算法相当于通过对应的CCD数据重建通过微透镜的每个分量wavefront,然后再拼接出整个面的wavefront。

增大分辨率也可以减小微透镜。随着微透镜的减小,并不会增强衍射效应,因为衍射是由数值孔径F#决定的。(解决我之前一大疑惑,我学问不扎实啊,Airy斑的直径不就是跟f/a有关么)

Kurt Akeley讲到光场渲染,就是将光场采集到的数据,重新在2D平面上显示出来,不过这时要追踪观察者的视点。这里有个有趣之处,他是在北影讲,但是如果摄影机都采用光场成像了,意味着不会再有电影院。因为坐在中间的观众和周边的观众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跟话剧差不多了。他建议是头戴显示器。

关于相机:

* 主透镜的可以选择成像“物体空间”的范围,比如1m-无穷远,或是3m-8m之类。也可以改变角放大率。
* Kurt Akeley现场演示时用的是win系统。印象中他们网站上说只有Mac版本的,看来win下的也可用了。
* 目前软件只能做到重聚焦,也就是拍摄完成以后,选择哪里,哪里清楚。理论上可以变换视角(只要在baseline的光瞳范围之内)。但这一版本还不行。买东西果然要买偶数代啊。不知是否能帮众geek拔草。
* 目前还不能实时采集图像。看每次照相,图形处理要好几秒。目前图像完全是RAW的,一张要十几兆,进入电脑的数据未经压缩。瓶颈在于CPU/GPU和数据带宽限制。(这就是1908年搞不出来的原因吧)

询问了光场相机MTF的计算。他表示商业公司对此不甚关心。有paper,唉,自己查吧。

星期五, 六月 08, 2012

举手之劳

凑个热闹

有个船主,让漆工给船涂漆。漆工涂好船后,顺便将船上的漏洞补好了。过了不久,船主给漆工送了一大笔钱.漆工说:“工钱已经给过了”。船主说:“这是感谢补船漏洞的钱。”漆工说:“那是顺便补的。”船主说:“当得知我的孩子们驾船出海,我就知道他们回不来了。因为船上有漏洞,现在他们却平安归来,所以我感谢你!"

淹神的铁民是不会让自己的船上有漏洞的,所有的漏洞都应该在第一时间被修补上。臭佬就是这样一个漏洞。席恩・葛雷乔伊已经分不清楚到底谁是臭佬,是拉姆斯・波顿还是自己。他终于从史坦尼斯手里逃了出来。隐姓埋名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已经没有人能够认出他来了。他只是一个给船涂油漆的漆工,由于缺少几根手指,他每次涂漆的动作相当缓慢。不过涂漆这件事,本来就是个细活。慢一点到也没什么坏处。

席恩掂了掂手里的钱袋,笑了。不过他的豁牙吓了船主一跳。船主意识到自己的失态,他黝黑肥硕的脑袋上很快又恢复了优雅的微笑。席恩知道他是谁――札罗・赞旺・达梭斯,十三巨子之一,也知道他的船上为什么有个漏洞――他这么黑乎乎的家伙居然把拥有银色长发紫色眼睛的丹妮莉丝称为自己的孩子。

“铁民拿到报酬必须是铁钱”。突然,一片刀锋从札罗胖胖的前胸中穿出。阿莎从札罗的身后闪了出来,擦擦她的刀。“札罗,你已经在另一处里被风暴丹妮关在自己的金库里饿死了。再死一次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席恩和阿莎紧紧的拥抱在一起。一次取得十三条战船,这是一个开端。不仅仅是从札罗那里获得的,更是从乔治那里获得的。席恩向淹神祈祷,他们能避开马丁的思绪足够长的时间。

参考:

  1. 淹神
  2. 席恩・葛雷乔伊
  3. 拉姆斯・波顿
  4. 札罗・赞旺・达梭斯
  5. 阿莎・葛雷乔伊
  6. 乔治・R・R・马丁

如何使用dropbox催稿

step 0. 安装dropbox 到https://www.dropbox.com/下载并安装,至少要1.4版本以上的,这样可以支持实时更新。碰上IT水平稍低的作者,请编辑帮忙下载并安装。不过话说连科学上网都做不到,还怎么做科研,怎么写科普呢。 step 1. 请作者将写作的文稿存储在dropbox的特定目录中。 step 2. 右键点击该目录。dropbox》share this folder [image]http://img1.guokr.com/gkimage/ct/zf/l5/ctzfl5.jpg[/image] 填入编辑的dropbox账户。 step 3. 完成 作者的每一次存盘,都会在编辑的dropbox中同步更新,并且还有提醒。如果不满意一个版本,还可以回溯到上一个版本中去。万一不慎删除,短时间内也是可以恢复的。 下面补充一下写作工具: 写作什么的,最好不要使用word。要知道word是个排版工具,是面向打印机的,而不是面向写作过程的。纯文本才是最好的写作文件格式。如果要增加插图、超链接、标注什么的,推荐使用[Markdown](http://daringfireball.net/projects/markdown/dingus)。 写作软件在小众软件中介绍了许多[无干扰编辑器](www.appinn.com/tag/文本编辑器/) ,Evernote也在可选之列。更喜欢折腾的推荐使用号称[手稿级的编辑器](http://etherpad.org/)能够记录每一个字符的键入和修改过程。对于不折腾不死星人,可以考虑使用Vim或者Emacs,不过我认为那更多的是为... 我认为,最佳的写作工具其实是笔和纸。逃到远离一切显示器的地方去,只用笔在纸上写字,这才是效率最高的。笔推荐使用钢笔,摩擦阻力最小,一口气写个几千字你就知道圆珠笔的痛苦了。纸张切不可选择什么小清新的牛皮笔记本。死重不说,还要腾出一只手压着。用过的A4纸背面最佳,其次是活页本。这些可以“非线性编辑”,但要记着标记页码。 同时应该搭配一台二手扫描仪,200元以下足以。手写过的手稿统统扫描下来,然后把原件保存好。万一日后成名了可以一张一张拍卖。

星期五, 五月 25, 2012

贡献评价函数

贡献评价函数.xlsx Download this file

现在遇到一个假想问题,如果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事情,挣了钱,那么如何分呢?事先股份制确认,然后按照股权分账,显然是一种标准的商业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也不一定是好的,尤其是在创业早期,比如一次创意头脑风暴,产生了一个惊人的发明,有的人提出最初的内核,有的人进行了大幅度的扩展和提升,还有的人只做了少量修补,这个头脑风暴会议可以录制下来,大家可以播放、讨论,但是如何判定各自的贡献呢?而且如果会议之前事先确定专利的股权,头脑风暴的时候,可能就有人偷懒,没那么积极了。

于是我希望设计出一种评价方法,使每个人尽可能诚实的对自己和他人的贡献作出评价。这样组织头脑风暴会议讨论发明的时候,也可以清晰的分割知识产权了。

==问题描述==
现有若干人完成了一项任务,假定每个人都能够清楚的了解其他人所作出的贡献事件。这个条件其实大企业并不满足,员工通常并不知道老板在做什么。员工做错事顶多扣掉三个月工资,再找一份工作。老板做错事可能30年的积蓄就没了。但是微型企业应该是满足的。

每个人(i)对完成任务作出了若干贡献C(i),但C(i)不可测,只能是估计了。

现在每个人(i)对自己和其他人评价贡献。X(i,j),j=1:N。对自己贡献的评价就是X(i,i)了。
那么对C(j)的估计E(i)=E(X),比如Average(X(i,j),i=1:N)

为了要求使每个人的评价务必客观准确,所以引入罚分
P(i)=P(X,E)
比如P(i)=sqrt(sum((X(i,j)-E(j))^2,j=1:N)),相当于均方根

如何设计每个人的收益R(E(i),P(i))?
使Sum(R)=100%,
并且每个人(i)给出的X(i,j)=E(j),j=1:N,ji是纳什均衡点?

也就是说,
如果(i)对自己的评价过高,X(i,i)>>E(i)的时候,应该是R(i)去很小的值,
而X(i,i)=E(i)的时候,R(i)应该=E(i)/sum(E)

==一个方案==
现在每个人(i)对自己和其他人评价贡献。X(i,j),j=1:N
那么对C(j)的估计E0(i)=(Sum(X(i,j),i=1:N)-X(i,i))/N
修正E(i)=E0(i)/sum(E0)

为了要求使每个人的评价务必客观准确,所以引入罚分
P0(i)=sqrt(sum((X(i,j)-C(j))^2,j=1:N))
修正P1(i)=exp(-P0(i))
修正P(i)=P1(i)/sum(P1)

R0(i)=E(i)*P(i)
修正R(i)=R0(i)/sum(R)

==举个栗子==

A的评价:X(A,A)=0.30 X(A,B)=0.10 X(A,C)=0.60
B的评价:X(B,A)=0.30 X(B,B)=0.20 X(B,C)=0.50
C的评价:X(C,A)=0.10 X(C,B)=0.40 X(C,C)=0.50

对每个人的贡献估计E(i)
E(A)=0.20 E(B)=0.25 E(C)=0.55
大家评价误差产生的惩罚P(i),注意P(i)越小,惩罚越大
P(A)=0.33 P(B)=0.35 P(C)=0.33
最后结果:
R(i) R(A)=0.20 R(B)=0.26 R(C)=0.54

===再举个栗子===
如果B同学极度自恋,
A 0.30 0.10 0.60
B 0.05 0.90 0.05
C 0.30 0.10 0.60
那么
R(A)=0.32 R(B)=0.08 R(C)=0.60

星期三, 五月 09, 2012

新五毛入推指南

1)到糊涂佛的页面https://twitter.com/#!/whotofo/following找些有趣的人交谈发些日常生活推;
2)加关注@mranti @xiaomi2020 @aiww了解时局动态;
3)加关注@baozuitun @sanwolfy学习如何攻击『反动言论』;
4)贴个头像
5)有些言论在推上使你的五毛身份非常容易被识别,典型的,包括但不限于称赞GFW;
6)请珍惜政府给予的翻墙机会,抓紧时间通过youtube以及其他不易获得的资源学习英语、学习公开课等等;
7)与推上的程序员多交流,学习一技之长,早日换个工作

拿工资做老板要求的工作是天经地义的,但工作也是学习和提高的珍贵机会。一个人从工作中获得如果不仅仅是工资,还有其他的更多的收获,就好像在进行利滚利的存钱。
做事呐,没有必要要求做到最好,那样是不现实的,但是应该每一次比上一次有所进步,或者有所优化,让收益与付出的比值不断增大。
开始的工作可以是为了养家糊口,慢慢的能力积累到一定,就要考虑自己的擅长和喜好。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可以在单位时间内拿到最多的钱。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可以获得除了工资以外的幸福感。幸运的是,往往我们最喜欢做的事情也恰恰是最擅长做的事情。

星期四, 四月 26, 2012

讨论-决策系统

  • 突然想起来的,有人帮忙做了么?要不我自己写?

    讨论-决策系统

    2006-11-11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goldengrape.blogbus.com/logs/3808246.html

    这是很久以前设计的一种讨论-决策系统。那篇文章不一定能找到了,现在重新发布一下。这个创意是在GNU自由文档许可下发布。

    简单起见,以纸笔作为说明,实际操作中必须使用计算机进行。

    每一个参与者各自在一张纸上写下3个意见
    随机交换这些纸
    每人划掉一个最反对的意见,再写下一个意见。
    再次随机交换,重复这一过程。
    直到某一个意见在意见库达到一定比例后停止。
    讨论过程中,保持匿名、随机。

    可以进行一些修改,比如不止3条,为了输入方便,可以保留待删除的语句,可以直接复制/粘贴,为了达到中止条件,可以比较字符串的相似程度,如果近似程度比较高,算作一类意见。。等等

    上面这个过程,近似于一个遗传算法的过程,包含了选择、复制、交换、突变的各个步骤,系统会自进化。讨论过程中,保持匿名、随机。那么开会中常见的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就会减少。讨论以及投票是统一的过程。也许会很有效率。

    因为没有实际测试过,所以不知道效果会怎样。比如如果重复的次数太多,特别是接近收敛的时候,会比较无聊。为了在开始快速收敛,可以调整“观察窗宽“,也就是说,一开始每个人写3条意见,交换以后,每张纸上出现6个或者9个意见,让每个人能够看到更多的意见。而到了末尾,可以只是二选一,甚至是二变一,也就是对两个不同意见选择,被否认的意见自动变成被赞同的意见。

    Technorati Tags:,,


    历史上的今天:


    收藏到:Del.icio.us



    评论

  • "如果剩下来的意见满足了最低回复数,那么就显示给用户。"

    主要是担心不够回复数,那么只能全部展现给用户,而这是我们不想看到的,因此我们可以设置最低回复数,例如2倍的参与人数量,这样可以保证不要把所有的意见都呈现出来。

    金色葡萄回复Shenxinaz说:
    期待中。
    最初的设计是作为一个病历讨论的系统的,相当于一个delphi专家系统和一个投票系统,后来某次参加创业大赛,把这个改成了管理系统中的一部分。虽然过了初赛,不过恐怕这部份没有引起什么重视。
    某日被问起产品经理是否可以兼职。又重新想了起来。
    2006-11-23 04:38:42
  • 这个设计够细了吧?

    还有什么补充的不?可以开始写软件了。呵呵

    匿名讨论系统概要设计:

    1、基于 Web的数据库

    2、发布制度,由某个人发起讨论,同时记录编号、日期、内容等信息,还有一些相关参数设置,例如,收敛的结果在那一个范围内,同时参与最低人数等。

    3、参与制度,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参与讨论的内容,参与以后,就会获得一个许可。

    4、限制制度(为了防止机器人作弊,可能要加入某些限制)

    5、通知机制,作为非立刻表决的结果,需时较长,可能涉及到不同时区的工作时段,需要有通知机制,帮助大家同步。

    6、投票机制:

    6.1、第一次提交,(是否需要先确认看完了对内容的描述?)

    6.2、第一次通知,必须在满足条件(最低人数、最低回复数)下,系统自动通知(邮件或者界面方式),可以是用户登录以后。

    6.3、筛选条件:不看自己的,不看看过的人的同一条意见,如果剩下来的意见满足了最低回复数,那么就显示给用户。

    6.4、其他,根据总参与人数比例,决定显示窗口的大小。

    7、严格投票和松散投票,严格意味着必须每个人都提交了才可以交换意见,松散意味着可以随时提交。

    7.1、严格投票时,由发起讨论人决定是否把某人踢出,以防止由于他的低效率造成延误

    7.2、松散投票时,可以多次登录以获得更大的窗口,因为多次登录表示对该事件的重视,理应鼓励。

    7.3、问题,松散投票时,如何保证后来者的意见不被这个机制忽视?

    8、每次的新的意见,建议限制在30或100个字以内,但是可以添加链接到某个地方,用辅助文字说明。

    金色葡萄回复Shenxinaz说:
    "如果剩下来的意见满足了最低回复数,那么就显示给用户。"

    把所有的意见都呈现出来么?

    投票的过程是我说的那种方式么?因为相当与一个开放选项的投票,项目个数可能在开始几轮内暴涨。这个阶段更类似一个头脑风暴的讨论阶段,只呈现方案。

    很想看看实际效果如何?终于有人开始做了。太好了。 另外,很激动,很感动,多谢多谢!

    2006-11-15 13:12:35
  • 貌似挺有意思的,应该可以写个软件来做得把?

星期六, 四月 14, 2012

转贴:医患大战之一--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病

医患大战之一--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病

阿鼠

阶级斗争的幽灵始终在中华大地游荡。医患大战只是其中精心导演的一幕。

几年来,我一直在准备一部医疗剧,希望为越演越烈,水火不容的医患关系,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目前的医疗剧,和所有国产影视剧一样,除了拙劣的写作技术,就是医生们高大全的虚假形象。连真相的1%都没有触及。

在层层剥茧似的准备过程中,我发现,医患冲突,远远不是13.3亿百姓和190万执业医生以及233万执业助理医师之间的冲突。医患冲突的的背后,是党,政,警,司法,新闻,企业,利益集团交互纠缠的身影,甚至黑社会也占据一席之地。

最后,我颓然放弃。

在呼吸不到自由空气的环境里,所有你读到的新闻资讯,所有你了解的"真相",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过滤的,是故意让你看到的,称之为洗脑。真相的出炉和文明的传播,原本需要不同观点不同立场的激烈碰撞。可是,今天,体制内的医生全体被禁言。只要为医生说话,无论是我写的文章,还是同事在医院内部网上发表的观点,都因为涉及敏感话题迅速被删。

作为一个医生,同时作为一个挣扎在死亡线上九年的罕见病病人,作为曾经在美国生活过,又视写作为生命的人,我相信很少有人比我更有资格,站在公允的角度来写中国医疗的真相和缺陷。

1, 改革开放前的全民免费医疗:

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中国列为发展中国家全民免费医疗的典范。

1983年的中国十分贫穷。政府却在医疗方面投入巨资。组建了健全的全民免费医疗网。超过96%的中国人。享受到了免费医疗的保障。医疗保障当时由三个系统组成,劳保医疗覆盖职工及家属达2亿多人,公费医疗覆盖5千多万人口,合作医疗覆盖超过90%的行政村和农民。

另一方面,所有医院由国家财政全额拨款。尽管医生态度很差。过度医疗占医疗总费用的20%。但是百姓给了医生很高的评价。

2, 医改目的:

1984年,轰轰烈烈的国企改革和公费医疗制度改革拉开序幕。从此政府甩开一切包袱,大干快上经济,冲高GDP。同期,大批下岗职工和农村人口被抛出传统医疗体制之外。

到1998年,参与农村合作医疗的,降到农村居民的6.5%。2002年,全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只覆盖了9千多万人。超过88%的中国人,被国家摒弃在医疗保险体制外,看病全自费。因病返穷大批出现。

2000年,同样是WHO报告,在全世界191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卫生服务的公正性排名倒数第四。比阿富汗还低。医患大战开始上演。

3, 医院现状:

截至2008年,我国共有医院19244家,财政拨款仅占医院收入的2%到8%,其中大多数省份的财政补助占医院收入在3%-5%之间。连退休人员工资都不够。最低的县医院,财政补助连续三年只有17.5万元,占医院收入的0.01%。

2008年,中国医院总资产10191亿元,其中负债约3250亿元。资产负债率约31.9%,目前全国90%的县医院负债经营。按83年前的标准衡量,中国已经没有一家公立医院。

以北大医院为例,为满足日益增多的病人需求,买地建第二住院部时,贷款1个多亿5年还清,每年两千多万元的还款,全部来自于对病人的收费。医院,在裹胁而来的市场经济浪潮中,在政府的数次医改中,早已失去了公益性质。留给中国医院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靠医生卖药做检查勉强维持,要么关门大吉。

4, 中国医疗费用贵不贵?

即便所有的医院大楼,昂贵的仪器设备,以及医务人员的工资奖金都来自于病人收费。

201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仍然只占GDP的4.3%,而WHO的最低标准是5%。美国是16.1%。今天,美国几乎所有物价都比中国便宜很多,里维斯牌牛仔裤是中国的1/7,汽车是1/3,猪肉是1/2到1/3,别墅是中国公寓的几分之一。汽油便宜一小半而且质量好。

唯有医疗价格,美国却是中国的6-10倍。同样一个感冒,美国平均400美元。一台阑尾炎手术7000多美元。急诊什么药也没有开,做了些检查,账单寄过来是5000多美元。一台宫外孕手术,2.5万美元。远远比中国贵。

中国医疗总费用占GDP的比例,几乎全世界最低。中国的医务人员,以极其艰辛的努力和低廉的收入,中国的百姓,以最大的意志力忍受着疾病的折磨,他们共同实现了全世界最低的医疗费用,实现了达到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中国看病真的不贵。

5,为什么中国百姓觉得看病贵?

很多人指责,既然中国医疗费用如此低廉,为什么百姓看病要倾家荡产?为什么百姓感受到的实际情况和数据截然相反?确实。在中国,无数挣扎在疾病中的人,承受着肉体的折磨,心灵的痛苦外,还要面对经济的巨大压力,心理频临崩溃。然而,不仅仅是病人,很多医生得病后,同样面临看不起病的困难,尤其退休后的医生们。

且看一组数据。

2007年,美国政府的财政支出中,社会性支出(含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住房支出)比重高达58.4%。其中医疗支出又是重中之重。而加拿大和欧洲更高,丹麦为71.6%,德国为70.8%。

美国7800万穷人,62岁以上的老人,残疾人看病全免费。医院照常收费,只是钱由美国政府支付给医院。目前美国医疗产业的总值1.4万亿美元,超过教育和国防的总开支。

而中国,以2005年为例。当年卫生总费用为8659.91亿元。占GDP4.73%,其中政府预算投资1552.53亿元,占卫生总费用的17.93%。政府投入的卫生总费用一共包含十项,遗憾的是,去除官方的各项事业费基建费,基本医疗保险补助只占37.13亿元,卫生事业费占593.22亿元。合计占政府预算投资的40%。而在卫生事业费里,属于医院经费的又只有36.30%,加上社区服务中心和卫生院补助,也只占卫生事业费里的51%左右。

计算一下,政府投入的17%医疗支出中,用于13亿百姓的,只有40%×51%=20.4%。

卫生部前副部长殷大奎给出了相同的数据。800万党政干部花掉了医疗投入的80%。

换言之,中国百姓每花一百块钱看病,来自于政府投入的只有100×17%×20.4%=3.47块钱。职工医保是扣你自己工资,新农合国家补助每人一两百块钱。仅此而已。

2010年,撇开800万各级党政干部的医疗经费,中国政府对于13亿百姓的实际医疗投入,只占GDP的4.3%×17%×20.4%=0.149%。而同年,美国政府为医疗投入约占GDP的16%×60%=9.6%。甩掉医疗这个包袱,美国政府立刻富的流油,倒过来成为债权国。

下面是各国政府补贴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充分说明了为什么中国的医疗费用明明很低,百姓却看不起病。补充一下,2010年美国的人均卫生费用已达8000多美元。

国家 各国人均卫生费用 人均政府卫生支出:       政府补助占卫生总费用比例

中国: 91美元,   39美元(其中20%用于医院和病人)8.57%

美国: 6719美元,  3076美元             45.7%(加上政府减税的补贴, 实际美国政府承担了美国百姓超过60%的卫生费用)

意大利:2819美元 2172美元 77.0%

法国: 3937美元,  3139美元             79.7%

日本: 2357美元, 2242美元 95.1%

十几年来,中国的医生被杀或被重伤致残的案例,有几百个。大多数被杀医生的血被都悄无声息的和谐了。公众所见到的医生被杀,是近两年微博兴起后医生群体的努力。自哈医大一院王浩医生被杀,超过60%的网民拍手叫好,我开始查阅资料,准备写医患大战的系列文章,然而数次修改,却总是难以完成。医患冲突背后有着太多深层次的原因,无数部门都牵涉其中。

昨天,北京再次发生两起杀医生的血案。然而,一天后,相关新闻从新浪的头版里消失。无数相关微博都被删除。和以前一样,医生被杀再次被和谐了。

作为医生,我们理解,现今的中国,各行各业都充斥着仇恨的情绪,医患冲突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我们也理解,生病的人尤其脆弱,他们渴望哪怕一丁点的情感温暖和经济帮助,然而就是这一丁点,在这个社会是如此奢求。很多病人举债而疾病不愈,很多病人遭到亲人的冷漠和抛弃,很多病人面对失业后的经济窘迫,很多病人看到社会大众的歧视和欺压,这一丁点温暖,在最后寄希望于医生而不得时,就化成了对医生的仇恨。

和你们每个人一样,医生只是一种工作,当我们每天要面对一百多个病人时,当我们每天超时工作透支体力脑力时,留给你们每个人的关心和照顾,和留给我们自己的一样,微乎其微。

看病难看病贵的体制,你们改变不了,我们也改变不了。情感的温暖和帮助,无论我们多么倾心给予,对于病人的巨大痛苦,都不过是杯水车薪。比医生关怀更重要的,是亲人的情感支持和心理医生的心理辅导。而最终的平静,只能来自于内心的力量,以及上帝以及神灵的信仰。

我们唯一不希望的是,你们和我们斗的你死我活时,却放过了我们共同的敌人--疾病。

根据常识,本文将很快被和谐。

欢迎扩散,转载时请注明作者,来自阿鼠医生的文章--医患大战之一。

稍后写医德(红包,回扣和态度),医术,医院收费组成。

以及中国人为什么看病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8d37001014ks1.html

星期四, 四月 12, 2012

有理数的葡萄判定

倒时差,失眠中。半夜三更,思维不清楚,如果错了,见谅。
之前@双料黑客 提出过一个问题,[如何判定一个数是无理数](http://www.guokr.com/question/130064/)

今有不知何数x,注意要产生一个可能是无理数的数字,肯定是要无限位的,所以是需要一个程序来生成这个x的,这是如何产生一个无理数的问题,不在此处讨论。请参考[解读求pi的怪异代码](http://wangcong.org/articles/puzzle.html)。

不失一般性,以十进制来表示x,不失一般性,只考虑小数部分,也就是0<x<1

伪代码如下:

x(0)=floor[x*2]
  x=x*2-x(0)
  y=x
x(1)=floor[x*2]
  x=x*2-x(0)
u=x(0)*2+x(1)

Do
n++
x=y
x(0)=floor[x*2]
  x=x*2-x(0)
  y=x
x(1)=floor[x*2]
  x=x*2-x(0)
v=x(0)*2+x(1)

// 将x转化成二进制小数,取前3位,第1位和第2位组成一个数u,第2位和第3位组成一个数v,(u,v)是平面上一个点。(u,v)可能有四个(0,0), (0,1), (1,0), (1,1),其数量分别记为a,b,c,d

if u=0 and v=0 then a++
if u=0 and v=1 then b++
if u=1 and v=0 then c++
if u=1 and v=1 then d++

SD=(a-n/4)^2+(b-n/4)^2+(c-n/4)^2+(d-n/4)^2
// 如果是无理数,那么(u,v)将会等可能的分布在这四个点上,也就是说当重复次数足够多的时候,a,b,c,d是非常接近的,那么其方差Sqrt(SD)是一个非常小的数,这个数是一个小于F(n)的数字,其中F(n)是一个与重复次数有关的函数,具体是什么,我今天也不知道,恐怕要留着下次失眠的时候来算了。

if SD>F(n) then return(x是有理数), break

u=v
Loop

-EOF-

这是根据前几天看过的一个“通过Pi求Pi”的文章来写的,名字不记得了,好像原文的方法是取Pi的小数部分,每4位算一个点,比如3.14159265358....,那么(0.1415, 0.9265)就是一个点,(0.3589,0.7932)是下一个点。如果是无理数,那么应该布满单位正方形,于是u^2+v^2<=1的点的数量,应该总数的Pi/4。

其实不一定是要来求圆,只要是这些点均匀的布满单位正方形之内就可以,那么随便找个图形画上,只要图形内的点数量的比例=图形面积即可。

而且我不喜欢用Pi,这种方法有两个问题,第一,用一个无理数去判定一个无理数,这数值计算烦死了。第二,即使是4位小数,也是平面上离散的有限个点,跟Pi总是有很大差距的。

所以,既然是平面上的离散点,那么干脆取出最小的值,也就是4个点来做就好了,如果只有4个数的话,还算什么单位圆,直接求方差就够了。然后,我不喜欢间断的求点,我觉得那样会漏掉东西,(0.1415, 0.9265),(0.3589,0.7932)我觉得不好,我更喜欢(0.1415,0.4159),(0.1592,0.5926)这样的点阵。

同样无聊的人们,谁愿意来求解一下最大能够满足F(n)判别作用的表达式呢?

星期六, 三月 31, 2012

为学

1. 学位和能力是两码事,顶多有点相关性,相关系数还不是很高。

2. 学位和学识也是两码事,即使读到头,不继续学习的话,马上知识就陈旧了。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实这个比喻是有欠缺的,一般会认为水流速度是常数,但是请设想一下水流的速度是指数函数呢?

3. 读研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和老板、同学以及老板的同学们多多交流,保持近朱者赤的状态。一旦开始工作,周围就没有那么强的研究气氛了,只有少数人能够坚持学习,绝大多数人会每天8小时干自己不喜欢的工作,8小时看电视+通勤+吃饭,8小时睡觉,然后每年年底感叹一下时间过得真快啊。

4. 个人认为:

本科时还是通识教育,各种基础课都要上,比如临床都会哀叹学高数有什么用啊,但其实我国生物医学进步速度跟大一的时候不学Python有严重的关系。当年居然被教考古一般的Fortran,幸好我都翘掉了去学C和汇编。

硕士阶段是战术训练,老板告诉学生要做的题目,学生来想怎么做,完成迅速掌握并且优化实验技能的训练,老板在关键点上进行一些指导。

博士阶段是战略训练,学生要自己考虑去做什么,选什么样的题目,评估收益、风险、可行性,对实验室资源的利用。

博士后没做过,这个阶段应该已经是独立的研究者了,要开始着手自己找基金。学习运营一个独立的实验室了。

以现在以及不久将来的资源,即使不在学校内,也是能够接受这些教育的,顺便推荐MITx,我要补一补电子学的课,大学的时候没有焊个板子,没有做个锤子实在是人生遗憾。

5. 如果有可能,我还建议多在几个地方转转,不同的老板有不同的风格,有比较的话可以知道到底好在哪里,以及为什么,企业的研发也要去看看,可惜研发基本都不在中国。

6. 实验室其实就是一个企业,导师之所以被称为老板,其实因为他就是老板。读研的过程就是学习怎么样从一个学生到员工再成长到老板的过程。从运营实验室的角度来说,老板并没有义务一定要教你多少东西,够毕业就可以了。特别是当老板是大牛的时候,更是如此,你可能指望一个大型企业的CEO手把手教实习生么?导师拿出1分力气教也是教,拿出10分力气教也是教,但效果是完全不同。老板有多个学生的时候,怎么抢着学,就是学生的本事了。

7. 对临床研究生。手术训练时,带手术是有极大风险的,不给机会是默认值,要靠学生证明自己能力足够好风险够小的时候才给出的机会。要想缝个皮,先去把手套缝够了再说。当年外科实习的时候,手术中主刀台上提问都包含两问:1.我要问什么,2.你要答什么。

8. 学习的各阶段都会反复出现这样的循环: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其实到了研一,又开始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学生时代,总是不断有来自老师、考试、答辩的压力使人一级一级进步,但是工作之后,当这些来自外部的压力停止以后,很容易就停止在了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

参考:
[果壳问答:我认为上研究生不是很必要,尤其是科学学位的。除了临床医学生。各位硕士的想法是什么呢??](http://www.guokr.com/question/118014/)

劝学

学习是个持续过程。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是不确切的,因为通常水流速度是常数。但是考虑人类的知识进展的速度,却可能是指数函数。(参考《奇点临近》)也就是说,逆水行舟,水的速度是指数变化,这事想起来非常可怕。也许你现在每周需要看两篇文献能够保持在前沿的位置,18个月以后,是每周四篇,3年以后是每周8篇。。。20年以后,我们就必须用Matrix的upload功能来学习了。当然现在事情还没有那么夸张,不同领域的倍增时间并不相同。

我觉得自学,或者说自己对自己的继续教育是需要持续进行的。

大家都应该有过自学的经验。高中时候开始要上课睡觉,本科时候开始要翘课。总有没听老师讲到的部分,这些零碎的部分是需要自学补充上的。过了本科以后,到研究生阶段,可能一半以上的知识是来自于自学的。如果是程序编写什么的,基本上就是90%的自学吧。

翘课、上课睡觉之后补充的自学,和系统性的自学一门学科是不同的。前者没什么难度,后者有许多陷阱。以我个人的经验简述一些自学技巧。

自学最重要的技巧就是要慢。
不能一页一页的翻书看过去,否则看到后面像滑冰,越翻越快,却得到一堆模糊的概念,这种时候最容易被误导。学编程建议是手敲书上的每一个例子,理工科建议是每一个公式或者例题推导一遍,也可以选择本领域的专业软件来学。

自学之中另一个重要技巧就是要认错。
大概这个是区别民科与非民科的关键吧。科班教育一直有强大压力迫使你发现错误,自学的时候,正确答案不一定进入你的视野,甚至于不使劲找,并不知道。但是一旦当有人提出异议或者发现自己的错误,就要非常谨慎的分析,整合信息。这个过程不是法庭上或者辩论赛中的“辩护”过程,而是获得新的信息以后,重新建模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各种创意,而且尤其是在学新东西的时候,创造力恰是爆发的时候,此时不宜着急去钻进自己的创意之中,而应该赶紧记录下来,然后清空大脑,继续学新的,否则钻进自己的想法不容易出来。过一段时间,几周或者几个月再看之前的创意,会发现有些是可笑的,有些是书的下一章,有些有人证明不对,有些就是没人想过的。此时再挑出其中的一些拿出来研究。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殆的危害远远大于罔。钻进自己的思路里出不来,会走火入魔的。

自学的第三个技巧就是要找。
找,一个是找资源,一个是找人。
现在有各种公开课,找资源已经方便多了。找自学的材料,就是要找各种专业领域内经过验证的教材。而且从一开始就要找对专业教材。否则“习惯成自然,再改就很难”。比如一开始要看曼昆的《宏观经济学》,但是一开始如果你看的是《货币战争》,那就没救了。

找合适的人交流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大学之间的区别其实主要是在人,老师和同学,盖了多少房子倒是其次。拜网络所赐,现在也可以在网上找到许多可以学习的伙伴。从微博、twitter还有果壳,以及各种问答网站,论坛,MITx。。。都可以找到相关领域的同学、老师,随手at一下,就可以开展讨论。
顺便说,自己的网络形象要注意树立,多发有营养的东西,这样与人搭讪才有人理。周末北京有无数的讲座、沙龙,比如去万有青年烩听听好玩的东西,还可以和做这些东西的人交流。

自学的第四个技巧就是实践。
这也是最难的一部分。可以从几个不同的层级进行。
a. 维基百科 /百度百科 /科普写作:记忆学习内容最牢固的方法是教给别人,如果能有机会毁人不倦最好。如果没有这种机会,不妨把学会的东西用自己的理解转述放到wiki上,如果有错误,很快就有人会帮你指出。写科普也是很好的复习方法。比如我在这总结自学技巧,其实是给自己看的。
b. 软件模拟:现在的软件越来越强大了。学习一个专业领域内的软件,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而且实践起来也很容易。比如数学软件Mathematica(或者wolframalpha.com),
MatLab;光学软件Zemax,Oslo;机械类的SolidWorks。。。这些行业标准级的软件,连帮助文件也是上等的教科书。电子学的话,最近在用https://www.circuitlab.com

c. 开源项目:对于编程学习来说,能做一个开源项目,应该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唉,目前我还没有这个能力。
d. 购买与交换:金钱是用来交换的,除了购买生活必需品、奢侈品以外,还可以用来交换时间、空间、能力、技巧以及知识。以前我们接受的教育往往是“钱不是万能的”,我建议换个角度考虑“如何让金钱『万能』起来”。有些实践是可以外包出去的。你不一定需要果壳DIY里各位达人的那么高超的焊接技巧,去电脑维修的地方请个人帮你焊接也是一样的。甚至直接在淘宝上定制货品,比如我曾经做了一个红外的干扰器,可以干扰一些相机的拍摄,概念产品就是从淘宝上订购的一个激光舞台灯,要求对方把激光模组更换了一下。
e. 参加研究项目:有机会的话,要参加一些研究项目。没机会的话,多创造机会吧。也可以从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开始。

x. 医学的实践机会非常难得,特别是手术操作,很多地方到了主治甚至副高,重要的手术也还没开始训练。传说有前辈可以仅靠看别人的手术录像就把phaco手术学会,现在的医疗环境应该已经不允许了,可以先用动物模型演练,眼科专业的请移步丁香园,搜索我写的《phaco训练手册》。
y. SCI文章。虽然大家会嘲笑SCI是Stupid Chinese Index,但同行评议才是科学的检验方法,越是痛苦,越是困难,才越说明它有效。
z. 市场检验。这才是学习的终极实践。你发明了69式永动机?别告诉别人,别跟人脸红脖子粗的理论。自己开始做吧,先把自家的电钱省了,然后是亲友家,再到小区……看看那些IT界诸神,也许下一个神话时代已经悄悄开始了。

与其每天晚上追电视剧,不如每天晚上追公开课。
又看到一句:“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去拼天赋”,留作自勉

参考:
[果壳问答: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有哪些学问是可以自学的,而哪些必须有科班经历?为什么会这样?](http://www.guokr.com/question/132920/)

星期四, 三月 22, 2012

What I learn from Lab 2B of 6.002x

https://6002x.mitx.mit.edu/discussion/question/26482/what-i-learn-from-lab-2b

start from mass

At first, I designed  a very complex resistor network. I think with solving resistor's values, maybe there were some broken link or short link. The resistor=infinity means broken link, and resistor=0 means short link.

So, basically, I want the answer emerged by math.

My first design

Inline image 1

If you solve the Lab 2B, you will find my design is not complex enough to cover the all link, and not simple enough to solve the equations.


follow the sample

Then, I followed the sample "Lab 2A: Superposition Experiment". I tried to modify from sample. In the sample, source 2 is a current source. you can not just replace it with a voltage source. Because, when you calculate the contribution of source 1, there will be a short. So transfer a current source into a voltage source is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

Once I solve the source replacement, I solve the Lab 2B.
Inline image 2


learn to separate

I am curiosity how other people solve. So I browse the discussion. I found [this](https://6002x.mitx.mit.edu/discussion/question/26116/lab-2b-stuperposition) @BopazTheGreat gave a very interesting design
Inline image 3


In his design sinusoid voltage is oscillating correctly, but the magnitude of square wave is too small. To correct the value, it's just math.

@BopazTheGreat show me another pathway to separate the circuit into two different parts. I would rather to change his circuit into another form:

Inline image 4

With this form, I think I can have a more beautiful solve. I simplify his circuit.

From 2 to N

What if I want to mix more input source? So I extended the problem

Voutput= a1 V1+a2 V2 +a3 V3 .... aN VN

the circuit @BopazTheGreat can be extended. After simplify.

I solve the N input sources in [https://6002x.mitx.mit.edu/discussion/question/26456/from-2-to-n](https://6002x.mitx.mit.edu/discussion/question/26456/from-2-to-n)

星期一, 三月 12, 2012

简介:高度近视定期查眼底

@perillaleaf 要求,简介下高度近视定期查眼底:
1.定义:高度近视为>=600度。
2.原因:视网膜脱离的高危因素。 
Inline image 1

3.方法:药物散大瞳孔,使用眼底镜检查周边视网膜是否有裂孔、变性区。
4.异常处理:如发现周边视网膜裂孔或变性区域,以激光在周边进行光凝。
5.定期:每年
6.需要及时复查的条件:眼球运动时出现闪光感;存在相对固定的视物遮挡或黑影,遮挡可能逐渐扩大;眼外伤。
7.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手术,可以『外路』=巩膜外环扎,或者『内路』=玻璃体切除+气体或硅油填充术。气体一般1个月左右吸收,硅油3个月再次手术取出,之前要趴着。
8.影响预后的因素:时间ASAP,>3个月差;范围,如果脱离到黄斑中心凹,也就是视线中央,差。
9.术后:=眼科的骨折,需3-6个月恢复。部分病人有近视度数加深(外路手术),视物变形(累及黄斑)。
10.再脱:可能性=k*病情/(医术*病人人品^2)
11.有高度近视的人,应该主动每年去医院体检,主动告知医生有高度近视,并要求散瞳查眼底,散瞳4-5小时后自行恢复,勿自己开车或骑车去,若非车祸则散瞳对身体无害。
12.做过Lasik/ICL等手术的并没有解除视网膜的风险,术后仍然需要定期查眼底!
13.查高度近视眼底需要用间接检眼镜,即戴头灯,手持lens观察,此灯巨亮。病人一定会被晃得头晕眼花泪流满面。 
Inline image 2

图片来源:眼科时讯。(图片中那块蓝色的透镜,至少1k起)
14.参考阅读:
警惕中高度近视引起的视网膜病变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921fc10100swmb.html